<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82、路漫漫 少云精神永传扬</span></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好儿郎,</p><p class="ql-block">西北边陲红旗扬,</p><p class="ql-block">服从命令听指挥,</p><p class="ql-block">甘洒热血保边防。</p><p class="ql-block">二十九师好政委,</p><p class="ql-block">党的纪律记心上,</p><p class="ql-block">完全彻底为人民,</p><p class="ql-block">少云精神永传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赞扬善于用纪律重于生命的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的精神,融化自己,统一部队意志的陆军第29师政委王兰江的。</p><p class="ql-block"> 王兰江的回忆文章的题目是:《让邱少云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这一珍贵的回忆文章,已印成了数千本书,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的87团9连指导员张植运(后升任为团政委),2014年4月到西安古城看望已晋升为陕西省军区政委的王兰江时,老政委委托张植运把这本书,转赠给转业后回家乡到老河口市供销社的原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连队87团9连的原连长赵斌。因为王半江政委时常在9连生活,已和赵斌连长建立了新字深厚的感情。赵斌生前晓得我在写邱少云生的故事和87团的故事,必然是很需要这本反映邱少云和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资料丰富的书作参考的,所以赵斌,专门找到我家,把张植运从2千外陕西省西安市老政委王兰江赠送给他的这一宝贵的回忆文章,转赠给了我。我自然是如同获得了一件宝贝一样,高兴得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把王兰江政委的回忆文章中的一段关于用邱少云精神统一部队的回忆,原文记述如下:</p><p class="ql-block">王半江政委在回忆文章中说: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基层部队挂像的8位英雄中,战争年代的4位,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在列。</p><p class="ql-block"> 邱少云离开我们60多年了,可战火中的形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中仍是那么的清晰高大!多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我是1958年随45师坦克团移交归属29师的。上甘岭战役时,我曾在黄继光所在的45师133团,从一个英雄部队到了又一个英雄部队,我感到很幸运。在29师工作几十年时间里,受到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感染和熏陶,与全师官兵一起,在部队建设的风风雨雨中,在继承传播邱少云精神的实践中,感觉到和邱少云有了一种无比深厚的情感。直到今天,一提起来仍然激情满怀。</p><p class="ql-block"> 用邱少云的精神教育官兵,用典型经验带动部队。这是当时我们党委的重要工作方法。邱少云精神在哪里?怎样在全师继承和发扬?我们将眼光聚焦到87团9连,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连队,在这里出经验、出方法、以点带面。一支部队的成长必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出英雄的连队一定有其内在的轨迹。引导得好,这种规律和轨迹能一直延续,并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运用得好,能起到旗帜的作用。师团两级党委成员深入到各基层连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我也多次下到9连,有时还住到班里。在师政委岗位上的10年中,我有9个春节是在9连过的,和干部战士一起包饺子,一起组织文艺晚会,有空无空,总是爱往连队跑,和干部战士在一起,与少云连队心连心。那时师里许多领导和机关干部都有这种情绪,下到连队时间多了,9连班以上干部骨干的名字,我都叫得出来,有许多人的相貌。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主动将9连放到风口浪尖的艰苦环境中锻炼摔打力求百炼成钢。训练有新科目新难点,让9连先行;为毛主席党中央领导警卫,把9连放在主要地段;三支两军环境复杂,让9连先上;就连军农生产遇到困难,也将9连推上去。70年代,有一个营在师农场 搞生产,生产一度上不去,少数干部 战士有了消极情绪,认为部队就不是搞生产的料。既然很困难,就让9连去尝尝这个“苦头”,啃啃这块骨头。师里将刚完成训练先行任务的9连调到农场,让他们承担1000亩水稻的生产任务,让9连的干部战士在泥田里摔打。无的农活经验的9连发扬战争中“一切为了胜利”的邱少云精神,苦干,巧干,玩命的干,他们拜师傅,查资料,蹲在田头日夜观察,将农田当成了391高地来“打”。一年下来,干部战士瘦了,有的还累病了,可这一仗打赢了,水稻亩产由原来的500斤,一下子提高到1000多斤。这是一个大胜仗!9连的干部战士说“只要有了一种精神,玩枪的也能夺高产。”</p><p class="ql-block"> 在邱少云精神的旗帜下,几代官兵经风雨,共同努力,开拓前进。29师在和平环境里,园满地完成了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全第一个军整建制团武装泅渡长江;全军第一批由战士组成的演出队,进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部队依托自己的农场,成了全军唯一一个没有分饭吃的建制师;这很了不起,当时军事学院、政治学院都是分饭吃;1974年在武汉军区组织的军事比武中获得部分第一名1976年部队调防西北的翌年,在兰州军区组织的所属9个野战师的军事比武中,射击总分第一名;师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此前后分别进行的军区文艺演出和区篮球比赛中,也都夺得第一。一时曾在西北引起不小的轰动:56师这个新来的部队真厉害!是邱少云生前 所在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对外交往中注意打出邱少云的旗帜,大张旗鼓地宣传邱少云的精神。1975年篮球队到上海出访比赛。打出了“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向上海人民致敬!”的横幅,群众纷纷相告,争相前来观看,有的并不前来看球,他们知道邱少云的故事,是想来看看邱少云部队的人;1976年,29师从湖北调往西北,本来调动是军事行动,应尽量隐蔽进行。可这次西北边境形势紧张,为了作给某大国看,上级要求借这次调防“大张旗鼓。闹出响来”,铁路沿线各大站组织欢送欢迎仪式,军政要员出面,群众载歌载舞。29师也乘势打出横幅,宣传部队行动,宣扬邱少云的精神。师演出队和篮球队不随部队开进,而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演出打比赛,每场演出和比赛,都打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的横幅,演邱少云部队的事迹。一路宣传过去,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为了让邱少云精神更好的教育部队,几届师党委在多次调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专门拨款修建邱少云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时光过去了60多年,让人欣喜地看到:从朝鲜到国内,从中原到西北,从29师到49师;从56师到56旅,人员换了一茌又一茌,邱少云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2006年56旅因完成维修任务出色,中央军委给予记集体二等功一次。2010年,56旅连续参加了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抢险救灾的战斗,因表现突出,中央军委又给记集体二等功一次,5年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56旅还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更让人感动的是56旅玉树抗震抢险救灾,在高原上连续奋战了115天后,刚刚到营房不到10个小时有的后卫梯队人员背包还没有放下,就接到新的命令,官兵们二话没说,立即又奔赴舟曲灾区。还有一个外人不知道的情况,中央电视专题报道过的。玉树地震后最早报告当地受灾情况、最早组织力量展开救援的玉树军分区司令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搞垮救灾模范的吴勇,曾是邱少云所在的三班的班长,他将邱少云的精神带到了玉树,救灾中和56旅的部队一起,让邱少云精神夺玉树高原闪光。</p><p class="ql-block"> 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29师这支部队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更大的范围传播着邱少云精神;有的到地方身体力行地将邱少云精神传到各行各业。 曾在师宣传科工作多年的叶子新,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检察长”;曾在师报道组工作过的雷一声,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广播电视战线先进工作者。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一种精神,就是邱少云精神,他们把邱少云精神带到了全军,带到了全国。现在哪里有29师的人,哪里就有更多的人在计邱少云的故事,就有邱少云精神在体现。</p><p class="ql-block"> 现在,全军所有的单位在搞纪律教育时,几乎没有不提邱少云的。全军所有单位营区的显著位置都有邱少云的挂像,全国以邱少云的名字命名的小学已有近百所。设在56旅营区内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邱少云精神在广泛传播。我们这些老29师的人真高兴。</p><p class="ql-block">让邱少云精神代代相传!让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p><p class="ql-block">29师原宣传科长刘汝春,在网上看到王兰江政委的文章后,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动人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一曲颂扬邱少云精神的热情赞歌,</p><p class="ql-block">一腔发扬邱少云精神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一缕怀念英雄部队战斗生产的绵长情思</p><p class="ql-block">一股激励英雄部队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量。</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p> <p class="ql-block">用邱少云纪律重于生命的精神教育和统一部队思想的原29师政委王兰江。</p> <p class="ql-block">王兰江筒介: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大有乡李峪村人。1924年12月出生,1941年10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兰江在抗日烽火中成长淬炼,根据当时的敌我情况,与时任民兵队长“地雷大王”王来法一起带领民兵创造性的开展地雷战,当地人称他“王大胆”。接锅雷、开门雷,这些在电影《地道战》里出现的秘密武器给日寇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正是李峪村王兰江他们当时的大胆发明。王兰江,曾参加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等,荣获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并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打冲锋、争第一”——奠定了他的行为基石,这是腥风血雨中奠定的基石,是出生入死中奠定的基石。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这块基石从未有过松动。他从部队基层指导员起步,到担任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直至陕西省军区政委,正军职。1986年12月光荣离休。</p><p class="ql-block">王兰江于2016年9月,在西安逝世,享年96岁。</p> <p class="ql-block">从山沟沟里走出来老政工王兰江。</p> <p class="ql-block">《红色年轮》一书,是王兰冮留下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王兰江的回忆录《红色年轮》:目录:让邱少云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原邱少云生前所在连9连的指导员张植运到西安看望老政委王兰江时,老政委把自已口诉由儿子王越辉记录的《红色年轮》一书,分别赠送给了张植运和9连原连长湖北老河口市的赵斌。书是张植运从西安带来送给赵斌的。老政委在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赠书时间及电话号码。</p> <p class="ql-block">图片是原29师87团9连原连长赵斌,赵斌又把《红色车轮》一书赠送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王兰江与闻名全国让日大夲侵略者闻风丧胆的“地雷大王王来发的合影,左为王兰江。</p> <p class="ql-block">王兰江和妻子李改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的王兰江。</p> <p class="ql-block">上图:1965年春,王兰江(二排右二时任29师政治部副主任)陪同武汉军区首长会见全师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典型代表。二排右五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吕炳安,右四师长东传钧,右六政委张昭剑,右三政治部主任丁琴秀,右一坦克团政委高振文,左工85团政委孙琳,三排右四85团团长田长镇,四排左二炮团团长徐洪璞,右二师后勤政委杨宪德,左一87团9连3班(邱少云班)班长樊再秀,左五炮团排长刘雄,前排左二谢击标兵85团战士黄立荣,左四坦克团山边湾靶场战士周官友,右三86团120炮连班长刘译新。</p><p class="ql-block">下图:1966年的一天,29师在花园师部大操场召开大会,请红军团长方和明,到部队做光荣传统教育。图为部队欢迎方和明的场景,行走者左为方和明,右为师政治部主任王兰江。</p> <p class="ql-block">王兰江是一个带头学习邱少云,善于用邱少云精神教育引导统一部队思想的老政委。</p> <p class="ql-block">上图:第六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王兰江夫妇在天安门前。</p><p class="ql-block">下图:1984年,王兰江夫妇在延安宝塔山下。</p> <p class="ql-block">上图:王兰江在咸阳机场,迎接來访的法国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下图:王兰江代表陕西省军区与来访的英国国防大臣交換礼物。(1985年)。</p> <p class="ql-block">上图:1984年,陕西省军区宴请来访的朝鲜人民协奏团,图为协奏团团员向王兰江政委敬酒。</p><p class="ql-block">下图:1984年春,陕西省举办的欢迎宴会上,政委王兰江与来访的英国空写司令碰杯。</p> <p class="ql-block">图上:2005年春节,王兰江家庭三代同堂共18人合影,这是全家最到齐的一个春节了。</p><p class="ql-block">图下:王兰江家庭的部分军官:右起小女儿王燕萍、二女儿王越朝、二女婿李今风、小女婿王亚力、小儿子王汉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