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24370</p> <p class="ql-block">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有一处既能领略自然之美,又能品味历史文化的胜地——黑龙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昆明城北的龙泉山五老峰脚下。2020 年3月19日,我再次走进了这方圣地,领略它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踏入黑龙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别具一格的两池碧水。这两池,一清一浊,相互依存又泾渭分明,形成<b>“两水相交,鱼不往来”</b>的奇景。清者,宛如一面镜子,将天空、树木、亭台倒映其中,微风拂过,波光粼粼,闪烁着灵动的光芒;浊者,颜色深沉,却不失深邃,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故事。这奇异的双潭景观,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双潭,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黑龙潭所在的地方经常干旱,百姓们苦不堪言。一天,一位善良的少年在山中遇到了两条龙,一条白龙,一条黑龙。白龙带来甘霖,黑龙却总是兴风作浪。少年为了拯救百姓,历经艰难,最终感动了白龙。白龙与黑龙大战一场,将黑龙制服。此后,白龙化作清澈的水潭,黑龙则化为浑浊的水潭,守护着这片土地,让这里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们也毫不吝啬地将笔墨挥洒在这双潭之上。“<b>两水相交,一清一浊,似太极之象,造化之奇也。</b>”这句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双潭的独特景观,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清代满族诗人硕庆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b>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b>”短短的十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黑龙潭的主要景观及自然景色。</p> <p class="ql-block">黑龙潭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从那时起,这里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唐宋时期,黑龙潭逐渐成为当地的宗教圣地,许多寺庙道观在此修建,香火旺盛。明清时期,黑龙潭更是声名远扬,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聚会、吟诗作画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黑龙潭,有一座古老的道观——黑龙宫。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占地面积不大,却古朴典雅。黑龙宫坐北朝南,由山门、雷神殿、北极殿、玉皇阁等建筑组成。山门上悬挂着“黑龙宫”三个大字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步入山门,便能看到雷神殿,殿内供奉着雷神像,神态威严。穿过雷神殿,便是北极殿,殿内的北极玄天上帝像庄严肃穆。玉皇阁则是黑龙宫的最高建筑,站在阁上,可俯瞰整个黑龙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而在黑龙下方的水池内还有一尊龙头在水中隐藏,暗藏弦机。</p> <p class="ql-block">紧靠龙潭边的古建筑群即"黑龙宫",俗称为下观,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景泰四年(1454年)世袭黔国公沐氏,重修黑龙宫。</p><p class="ql-block">黑龙宫三进四院,绿树森森,古朴幽雅,正殿供龙王,配殿供水族等塑像。1966年,塑像全毁。龙宫正殿墙上镶有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游黑龙潭题咏碑记。</p> <p class="ql-block">在黑龙宫的墙壁上,还保存着许多古人留下的诗词碑刻。其中一首写道:“<b>古观清幽傍水涯,黑龙潜处有奇葩。仙云缭绕千秋地,墨客留题万代夸。</b>”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黑龙宫的清幽环境,也表达了对古人在此留下文化遗迹的赞美之情。</p> <p class="ql-block">我去的3月,正值黑龙潭的梅花展。公园内的梅园占地427亩,是中国最大的梅园之一,冬季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龙泉探梅”还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名录。此时的黑龙潭,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盘,处处洋溢着梅花的芬芳。黑龙潭梅园占地广阔,种植着数千株梅花,品种繁多,有朱砂梅、绿萼梅、宫粉梅等。</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只见红梅似火,白梅如雪,绿梅如翠。有的梅花含苞待放,像羞涩的少女,红着脸,躲在枝头;有的梅花已经完全盛开,花瓣层层叠叠,如同精致的艺术品,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b>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b>”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坚韧而低调,黑龙潭的梅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在春寒料峭中独自绽放,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梅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梅花就被视为高洁、坚韧、不屈的象征。在黑龙潭的梅园里,许多游客驻足欣赏梅花的同时,也在心中默默品味着梅花所蕴含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众多名人曾到访黑龙潭,为这里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历云南时,曾来到黑龙潭。他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黑龙潭的景观:“<b>山中有潭,水色各异,周围林木葱茏,古观隐于其间,实乃人间仙境也。</b>”徐霞客的记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黑龙潭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阮元也曾多次来到黑龙潭。他对黑龙潭的梅花情有独钟,留下了不少赞美梅花的诗作。其中一首《题黑龙潭梅》写道:“<b>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香吹蒙凤龟兹笛,影伴天龙石佛龛。</b>”阮元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黑龙潭梅花与潭水、古寺相互映衬的绝美画面,让后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当年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在龙泉观鱼廊内,还有一处精致的珍珠泉,不过流出的泉水不多。</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林则徐被贬,两度到滇任云贵总督,因维护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时遇昆明大旱,林则徐到龙宫为民求雨,返程经现在霖雨桥,天降大雨旱象遂解,霖雨桥因此得名。1849年秋,他因病重回乡中途逝世。黑龙宫前有印证林公求雨传说的楹联:<b>龙友为灵流播德泽;泉神人气雨润春山</b></p> <p class="ql-block"> 在清水潭一侧的龙泉观鱼,就是与众不同。这里,鱼儿欢跃,水质清透,给人以欢快之感。</p> <p class="ql-block">在这浊湖水面,连鱼儿也羞怯的躲在水中,不肯露面。</p> <p class="ql-block">黑龙潭不仅有时光之美,还有灵动的自然之韵,仿佛是自然馈赠的诗意画卷。踏入黑龙潭,潭水清澈见底,波光潋滟,让人不禁联想到“<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的绝美意境。潭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舞,恰如贺知章笔下“<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的美妙景致。</p> <p class="ql-block">走在黑龙潭公园园内,只见古木参天,泉水清澈,路径幽幽,草林翠绿,鸟语花香,十分引人注目,潺潺流水声在草木深处叮当作响。黑龙潭,它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文化的根脉。</p><p class="ql-block"> 就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留下了<b>“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b>的名诗,为世人所传。</p> <p class="ql-block"> 观到此,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两潭水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p><p class="ql-block">当地人给我解答了这个疑问。原来,在清水潭内有泉水从下面涌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水”,所以会比较清澈。而浑水池因没有出水源头,久之水质会自然发黄。</p>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在多年未相见的黑龙潭旁,观潭赏景,意犹未尽。最终,迷案己出,还我心愿,也算是对“清浊之水不相融,昆明神奇黑龙潭”的一个很好的交待吧。</p><p class="ql-block">此时,早己心满意足。于是,收起行裹,又飘然它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