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华(34)

瀚海沧浪

<p class="ql-block">  五天后回家才发觉,因专心于搞材料,竟没有意识到住在扬州江阳饭店时的感觉,竟与7.28那场骇世大地震有关。几天来报纸、收音机中不断报道着相关讯息,方知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城市的毁灭被记入了史册。</p><p class="ql-block"> 到处都在议论唐山大地震,这几乎成了唯一话题。我们专案组似乎不太受影响,一切工作循序进行着。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但我们不惧酷暑,继续在各处奔波搞调查。</p> <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后,又有过数次余震,官方的宣传加上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迅速形成了全民抗震的风潮。那段时间,似乎我们县也成了发生地震的高危区域,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p> <p class="ql-block">  防震措施越来越多,上级指示,为保险计,晚上最好住在室外,于是风行起搭防震棚。我父亲在家属大院率先搭起了防震棚,我义不容辞地成了他的高级助手。他令我将家中木架子床铺搬到天井里,然后不知从哪里拖回许多铁丝、麻绳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塑料薄膜。</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指挥下,全家动手,用薄膜做“屋顶”、“墙壁”,用木棍、铁丝等固定好。工艺有点复杂,但效果颇佳,果然能防风、防雨,当然也防震——倒下也压不死人,众邻居叹服。在我父亲的指导和我积极参与下,屁股后还跟了一群不大不小、咋咋呼呼的屁孩,院内各家各户都搭建起防震棚。几天忙乎,我们院子变成了塑料棚世界。本来就很和睦的邻里关系更上层楼,整日欢声笑语,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大街小巷处处是各式各样的防震棚,形成一道道特别的风景。星期天我去公园玩,大吃一惊:哪有花红柳绿,小桥流水,曲径迴廊?到处都是防震棚!原来政府机关都搬到公园来办公了。 </p><p class="ql-block"> 虽然风声很紧,我还是每晚安心在房间里看书写字,思想上并不甚重视,凭肤浅的地理知识,认为我们这里是冲积平原,大概率不会发生剧烈地壳运动,地震的可能性极微,为此被老妈多次斥责。但主流舆论认为,这里是被李四光预言过的断裂带,必震无疑。</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我作过结论:这片土地,美丽富饶,上天眷顾,百年来未发生过特大自然灾害,什么颶风、洪涝、干旱、地震……即使经过,也会绕道。但人为的事就难说了,比如英军侵扰、日寇占领、匪霸横行,军阀战乱……乃至文革、插队,无一能幸免。 </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这防震抗震闹个十头八天也就算了,早晚得回归正常状态。又或者干脆就大震一番,大家还可轰轰烈烈地重建家园。可天不遂人愿,以为它震,它偏不震。弦一直紧绷着,只得权宜过着不正常的日子:白天可以在室内工作学习,晚上虽不至于风餐露宿,只能躲进防震棚。 </p> <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城区发生了一次假地震,也不知谣言源于何人,但传播得很快,甚至拉响了警报。尖利的汽笛声令人心惊胆颤,人们涌向大街和广场,乱哄哄直至天明。这一来,防震形势愈发吃紧,接连几天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关门。在这种大氛围下,我也只得从众,进入防震抗震状态。</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自己对地震不以为意,但心里记挂着农场兄弟们。打了几次电话,也有知青上城办事,所以知道基本情况。农场也搭建了许多防震棚,而且比城里居民的精致,充分利用资源,用芦苇杆、稻草等材料编织了隔墙、门帘,甚至还用毛竹片扎了大门。</p><p class="ql-block"> 我却有了新的想法,在日记中写道:“……初步打算,震后立即回农场,和战友们重建我们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