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被Ai乱了方寸

追梦书生郑立平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伴随“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进入世界舞台,AI再度进入了教育人讨论的热题。报刊、网络,专家、学者等皆以“冲刺”的速度发表一些前沿的观点与看法。如是,确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有“紧紧拥抱”的冲动。但是,请别太着急,教育不能被瞬息变化迭代升级的科技迷惑双眼和乱了方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来了,AI太好!作为教育人,请冷静下来,思考三个关键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是应用成本;</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教育边界;</p><p class="ql-block">第三是风险研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意味着高科技以你的条件够不够得着;第二问题,意味着高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否触及教育的底线;第三个问题,意味着高科技之“弊”能不能让我们保持足够的清醒。想明白并想充分上述三个关键问题,我们才能应变和求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赋能路径——工具思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应用为王,需要“场景落地”</b></p><p class="ql-block">“工具思维”是格局,“应用为王”是导向,“场景落地”是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对每一次技术变革,都要聚焦“当下”的时间观和“未来”的发展观,整合“可用”的场景和“尽用”的资源。在这样的考量下,可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一切可以通过“数字大脑”与“AI智能”解决的管理问题,首先交给“工具”。</b></p><p class="ql-block">“数智教育”首先服务的应该是“管理”。</p><p class="ql-block">当AI可成为学校管理的“超级大脑”,具有超越校长和管理团队的算力与算法,可以实时分析校园能耗、课程排布、师生行为,实现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导航”,那么就应该首先“解放管理”“科学行政”,从“机械操作”迈向“智慧生长”的质变。概而言之,一切可以通过“数字大脑”与“AI智能”解决的管理问题,首先交给“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解放教师,九大教学“应用”链接“数字孪生”。</b></p><p class="ql-block">考勤、备课、分析、评判、梳理、链接、模拟、互动、激趣,传统教学场景中的九大“应用”,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以此来拓展学校的资源与人力。工具的价值更显性化、精准化、便捷化,这是对资源的最充分利用,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锻造教师发展“第二大脑”,突破速度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有好的工具不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就是新时代的傻瓜。</b></p><p class="ql-block">教师应该主动拥抱新技术,率先成为“AI协作者”,自建“教育智能体”,实现“人机共生”和“人机融合”。在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资源整合、课件制作、活动策划、演讲报告、文案设计、课题研究等八大日常领域充分运用“第二大脑”,突破教师自身在知识储备、教育经验、思考深度、写作速度等方面的短板,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价值警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性至上,育人为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守护“教育本质”</b></p><p class="ql-block">AI技术如同双刃剑,在赋能教育的同时,也可能割裂人性与技术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反思说,第一代新产品只是消灭粉笔,第二代新产品只是不用教师做PPT,第三代新产品只是让教师不用自己写文章,这样的新技术有什么真正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变成“机器人”“技术人”和“图像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郝京华、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田松等观点一致:“越是智能,越要清醒;越是超越人类,人类越是危险;在高科技面前,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清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徐扬生院士的警示更是振聋发聩:“AI是向后看的数据机器,教育却是向前看的心灵工程。”这些确实值得我们省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警惕“信息依赖”滋长“惰性”。</b></p><p class="ql-block">过去20年,PPT成了普遍的教学依赖。因为PPT,教学逐渐失去应有的“灵动”与“创造”,也让学生失去“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记忆、训练、写作,这些人类独有的“元能力”不能被机器所替代,否则,再强大的工具也只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警惕“训练弱化”培养“白痴”。</b></p><p class="ql-block">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必须在反复训练与实践中习得,过度依靠技术可能使教育沦为数据游戏。思维需要以积累为基础,以反复训练为手段,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契机。真正的智慧,都藏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没有眼、手、口、脑、心全系统一体化的训练,思维不可能生长,更不能形成“高阶思维”,只能助长思维的“白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警惕“情感迷失”走向“荒芜”。</b></p><p class="ql-block">AI的智能沟通、机器的强大支撑、网络的奇幻空间,都会让学生的情感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安慰、寄托、对话。但是,长期使用就会造成精神世界的沉迷,学生在失去思维的世界里,就很容易走向精神世界的荒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必须更加明晰,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替代人性,而是扩展生命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I时代的教育革新,既是工具革命的冲锋号,更是教育价值与人性之光的保卫战。未来教育的终极命题,或许正如《哪吒之魔童闹海》所传递的隐喻:技术可以是改造命运的“混天绫”,但真正的“灵珠”,永远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求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 | 乐乡树人作者 | 黄华斌,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责编 | 小贝 排版 | 壹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