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

千里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的3月31日是我们上山下乡的纪念日,也开启了我们参加工作的工龄计算时间。2025年的这一天,成了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我们从不同的角落汇聚在湘中地区九龙山腹中,欢庆这个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的今天,是罗会计带梅塘公社茶场的场员们敲锣打鼓来到梅塘坳上迎接我们。今日想起来历历在目。</span></p><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是在会计罗德声屋前留影:(刘昭华、罗德声嫂子、罗德声和我)</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前,这里没有公路,也没有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竹坪村党支部书记陈月云(最上一排左起第一个)今天特地赶来掌勺。巧合的是,书记的父亲陈立新原来也是茶场的老场员,1976年他不该喂了几头牛,结果被公社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分子”而遭受挂牌批斗,批斗那天下大雨,所有参加批斗大会的一个个成了落汤鸡,许多姑娘少妇们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衬衣也变成了玻璃罩,那时候胸罩还没有在山上流行,结果……你懂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第一批来到梅塘的一共十个人,如今有两个夭折了,十人中间少两人,有点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劳动中产生了友谊,也就产生了爱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两对是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产生的结果。</span></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场员张国庆家里,我们开心地像一群孩子。张国庆的家,里面装修的非常豪华,所有设施非常现代化,但是他的屋子外面没有装修,张国庆的儿子说,“外面搞装修是给别人看的。”哈哈,这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span></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这三个人是1976年在一个大队落户的,他们那个大队叫做枫林坪,如今叫做“枫井坪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依次是罗德声会计、马忠河场长及老场员张国庆。当年也是风华正茂,如今会计也七十多了,马场长去年过了八十大寿,张国庆也临近七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计爱好诗词和书法,其中诗词就是喜欢毛主席诗词,书法也喜欢毛体,也是龙飞凤舞一般。他那时候兼公社文化辅导员一职,到了冬季,我们就在场里敲锣打鼓排练节目,然后到各个大队、水利工地进行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场长与我称得上挚友了。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一起在六都寨水库工地营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场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梅塘的四年里,我吃住了苦,也敢于吃苦敢于耐劳。因为我没有靠山。但是我记得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做到了我该做的,也然后生于忧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国庆现在一直在深圳带孙子,他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还爱上了二胡,爱上了唱歌,他用钢笔抄写了一大本歌词,没事的时候就吊吊嗓子,虽然没有登大雅之堂,但却自得其乐。刘建华的嗓音好,属于男中音,底气也十足,声音浑厚,咬字也准确,因此唱起来也就字正腔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是青年,而今也老头。下图是赵军华、刘建华、张国庆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而今又是三个现人、只不过是老头了,他们一起又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顿午餐是丰富多彩的,张国庆在家里杀了两只鸭子,还被备了自己酿造的米酒,中间浸泡了一些药,喝起来非常舒服。我们买了一些蔬菜和鱼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累坏了张国庆的女儿,他女儿是白竹坪村的村委会主任。我们的到来给她带来了麻烦:整理房间铺盖、准备食材,带着身边可爱的“皮蛋”上山挖笋……忙得不亦说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张国庆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她给自己取了个漂亮的网名“野鸢尾”,她养了一只金毛宠物叫“皮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皮蛋”很逗人喜欢,也很“怡人”,带它去挖笋时,时不时跑到前头引路,时不时走到后面等待“野鸢尾”,又撒欢又撒娇,呆萌可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和昭华、彦龙1976年夏在茶场那边茶叶畲里的留影,拍照是六都寨镇荷田乡的一位回乡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重走当年出工去马脊崂的小道,这条路我走了四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了马脊崂。这里有我们栽下的国外松、油杉、梓树,柏树。现在成林了,大的要两个人合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纷纷抱着自己栽的树合影留念。尤其是比较大的树都争说是自己栽的,还一个个讲出了子丑寅卯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嗨,争什么?不就是想念那个植树的时代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可是当年我们的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家在自己宿舍前面留下靓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完饭,几个能干婆忙着收拾餐桌和厨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应礼也是我们中间的一分子,他在六都寨镇下放,只是被招工得早,安排在木材公司岩口木材站。他的工资和定量粮基本上是我们消耗的。我们回家或者返回场里都要在他的木材站歇脚,吃饭,睡觉,他的工作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驿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天他本来要与我们一起欢庆五十周年活动,后来因为杨丹丹来到邵阳住在他家,就放弃了来白竹坪,我们就在次日快到了他的家,与丹丹一起见面聚餐。丹丹当年下放在大观,我们一起在区宣传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我们滩头区文艺宣传队的合影,丹丹在第三排右起第三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了,验证了毛主席那句诗词“弹指一挥间”。那时候真的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而今识尽愁滋味,步入老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