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 : 跟我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 71303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昨夜一场大雨,整个天地间被一层厚重的雾气所笼罩。早晨7点,我和司机准时从县城出发,驶向魂牵梦绕的老山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山,这座屹立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高山,是云端的丰碑,英雄的战场,它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热血与不屈,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麻栗坡县城到老山58公里,通长从县城走G246国道,然后转交响段、坝南段和响老段盘山公路。当我从麻栗坡出发驶向老山战场时,才真切体会到,这不仅是一次对老山战场的探寻,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爬山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车行50分钟后,到达距麻栗坡县城10公里的麻栗镇落水洞村,"麻栗坡落水洞战场原址"出现眼前。这个小村位于G246国道旁,因上世纪80年代边境战争而闻名。当时,这里是边防部队营区,1984年收复老山作战前夕,</span>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第72医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组建172战地医疗所抢救伤员,后来指挥老山防御作战和参加轮战的各部队军指挥所和战地医疗所也设在此处。如今从这里经过,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落水洞村汽车一头扎进交响段盘山道,抬头是崇山俊岭,低头是悬崖峭壁,雾气也愈发浓重,好似一帘巨大的白色纱幕,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公路在弥漫的雾气里蜿蜒伸展,狭窄的弯道在丛林中像蛇一样拐来拐去。司机看我紧抓拉手,告诉我说,当年上老山没有大路只有崎岖小路,许多地方要靠战士们攀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段盘山道狭窄得仅容两车勉强交会,岩石突兀地悬在头顶,仿佛下一秒就会坠落。车子缓慢前行,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我望着窗外愈发崎岖的山势,便想当年老山战役的艰难,而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惊险正悄然降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午8点零6分,一声嘎嘎巨响炸在耳边,“山石在滚!”司机师傅一声惊呼,迅速一个急刹车,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尖锐的声响。我猛地回过神来。只见前方不远处,两块大山石正从崖壁上快速滚落。它们仿若脱缰的野马,带着巨大冲击力呼啸着砸向路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紧紧握住车门上的把手,眼睛死死盯着前方,大气不敢出。过了好一会儿,似乎没有更大的石块滚落了,司机师傅深吸一口气,擦着两块大石头绕到前边,悬在嗓子眼里的心,直到车子驶过这危险的路段,才松了一口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山海拔1422.2米。随着海拔攀升,盘山道的坡度愈发陡峭,转弯也变得异常急促。每一次转弯,车身都大幅度倾斜,我的心也随之悬到嗓子眼。透过车窗向下望去,山谷深不见底,让人头晕目眩。更令人惊恐的是,路面坑洼不平,部分路段甚至出现了塌陷。司机师傅全神贯注,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即便如此,车轮还是时不时在湿滑的路面上打滑,发出尖锐的摩擦声,每一次打滑都让我以为车子会失控冲下山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在雾气朦胧中沿响老段盘山公路继续前行,路边一幢标识进入眼帘,″英雄老山圣地,中国祖母绿都″。标识上显示"老山支前参战纪念馆"、″老山神地军事主题公园”、“曼棍将军洞"即在不远处。</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山支前参战纪念馆位于麻栗坡县猛硐乡铜塔村委会小坪寨村小组。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与老山作战时期,麻栗坡组织6.5万名老乡参战,4000多匹骡马运送物资伤员 ,民兵配合或单独作战近200次,击毙、俘虏大量敌人,贡献巨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设在天保镇天保村委会新城村,当年这里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主战场之一,1984年9月4日,解放军炮兵第4师第5团8连与兄弟连队密切协同,仅用8分钟就歼灭了越军一个85加农炮营,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神炮连”荣誉称号。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火炮防护工事、纵横交错的巷道等,游客可实地感受战争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 曼棍将军洞在曼棍村,是老山脚下一个美丽边境小村。老山轮战期间,部队师级指挥所和野战医院及通信、工兵、侦察等直属分队均在此驻扎。</p> <p class="ql-block"> 冒着小雨一路前行,"人命关头,安全第一"的标识常出现眼前。道路蜿蜒在崇山峻岭,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仿佛是大自然用巨手勾勒出的壮丽画卷。山上植被茂密,随着山势的起伏犹如绿色的波涛在翻滚。</p> <p class="ql-block"> 在高山间的平缓地带,一片片香蕉园此起彼伏。这里的香蕉树高大挺拔,一串串饱满的香蕉挂满枝头,宽大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向我招手,展现着今日老山生机勃勃的田园气息,让我一路忐忑的心放松下来。</p> <p class="ql-block"> 汽车继续前行进入热带雨林。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藤蔓植物缠绕在树干上,交织成错综复杂的网络。我坐在车里,呼吸着雨林弥漫的湿润气息,听着那清脆的鸟鸣和昆虫的叫声,仿佛置身在一个奇妙的绿色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午9点23分,汽车在行驶39.3公里后到达猛码船头村垮土瑶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车行两个半小时,好不容易到达距老山4公里的老山第一村,也是老山主峰最近的瑶族村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的小坪寨村。在收复老山战役中,这里是解放军官兵冲锋的出发地。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到老山慰问驻守官兵时,为小坪寨村题名“老山第一村”。如今,小坪寨村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span>老山实际位于麻栗坡县天保镇船头村以西,其周边涉及多个村寨,如小坪寨村、老寨村、曼棍村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惊心动魄,冲破大雾险阻,</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2019年7月11日上午9点40分,我终于登上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战场原址,</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 "老山战场 "4个大字映入眼帘,让我刹那间热血喷张。不顾晕车的难受,象听到进军的号角一样快步进入老山主峰广场,一座挺拔英勇的雕像矗立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山主峰是整个老山战役的核心区域。我象凝固了一样站在主峰广场凝视着这尊雕像,他,就是当年老山总攻时冲上老山主峰的第一人张大权,罪恶的子弹已将他浑身打穿,他把肠子塞进肚子,将红旗插上老山主峰最高处而不倒,用血肉之躯筑就了撼天动地中国军人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漫山遍野的竹子高耸入云,直指苍穹。老山战斗中,茂密的竹林曾是战士们天然的隐蔽场所。迎面而上,是老山战场牌坊,牌坊左书“热爱老山建设老山守好老山”,牌坊右书“不忘昨天干好今天展望明天”,横批"祖国知道我",我望向竹林,它们就象中国军人永远在这里站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踏入老山战场,一路可见当年战斗留下的战壕、猫耳洞、碉堡等军事设施。走在其间,一股复杂而浓烈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红土夹杂着弹片、碎石,往昔激烈战斗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每一步仿佛都踩在历史的记忆上;隐蔽在草丛中的炮弹坑宛如大地触目惊心的伤痕,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枪林弹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迈步在</span>老山的沟壕巷道,心灵一遍遍被眼前的场景洗涤。那曾经历史的风,如针般刺痛我的脸庞;那斑驳的石壁,让我感受到残留战火的滚烫;巷道的青苔虽掩盖了昔日的弹痕,却难掩岁月的沧桑。<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强边固"、"狭路相逢勇者胜"、″祖国寸土不能丢,堂堂中华不可辱″,</span>举目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处处是中国军人流血的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山,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错落分布在山坡上的猫耳洞。在以炮战为主的中越边境战争中,猫耳洞是躲避敌人炮火的特殊防御工事,也是这场战争中战士们最苦的环境和条件。</p> <p class="ql-block"> 这些猫耳洞大多呈拱形,面积狭小,一般仅能容纳1至2人,大的也就容纳3至5人,洞内高度较低,战士们大多时候只能坐着或蹲着,无法站立和躺平。不到1米65的我,钻进去出来都费劲,可想那些战士们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在猫耳洞要战胜几大难题。老山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平时洞内温度要超过40度,甚至达到50度,猫耳洞空间狭小、闷热、潮湿,没有排水设施,下雨时雨水从泡脚到齐腰甚至淹至脖子,他们要面对水中的粪便、老鼠和毒蛇,在痛苦折磨中还要警惕敌人的偷袭和炮击。</p> <p class="ql-block">(以上3张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斗频繁和战场环境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战士们的食物主要是压缩饼干和罐头,饮用水十分困难,洗脸刷牙洗澡用水更是难以解决,此时一种令人发指的奇痒滥裆疾病在战士中迅速漫延,战士们只能穿裹裤甚至裸体。中越战争中,是中国军人唯一裸体参战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参战将士隐蔽在“猫耳洞”坚守阵地的事迹轰动全国,在外人的想象中猫耳洞是多么的神秘,然而只有住过猫耳洞的战士才知道什么是度日如年。战士们说: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猫耳洞前,我看到战士们把自己装进枪膛的誓言:“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藏龙卧虎,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腔 ”;“硝烟丛中英雄壮举惊天地,猫耳洞里将士精忠映山河 ”, “甘酒热血守边疆,誓与阵地共存亡 ”, “一人幸福万人甜,一家不圆万家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猫耳洞洞壁上,至今还残留着战士们用刺刀刻下的字迹,有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有的是对胜利的誓言。战士们以乐观英雄主义精神,昂扬着秦兵俑的后裔在现代猫耳洞的豪情,"南方是一卷血性的书,字字刚烈页页鲜红 ” ……抚摸着这些字迹,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被战士们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无私奉献、男儿气血和青春芳华深深感动,泪水不断模糊了相机窗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而今, 猫耳洞的蜘蛛网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军人用生命编织的和平,越军入侵我国留下的地雷告诫着中国人民永不忘却的这场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吹过沟壕巷道历史的风,体验和抚摸了猫耳洞战士们的艰苦与血性,我来到老山主峰广场侧面″军歌石林”,这里矗立着一片当年歌颂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歌石碑。这些石碑上雕刻着《热血颂》《我爱老山兰》《两地书·母子情》《望星空》《十五的月亮》《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小草》等当年风靡全国的歌曲,它们是当年战士们最喜爱的歌曲,生动地反映了老山战役时期战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军歌雕塑前,我似看到儿子出征前与母亲的别离,我似听到老妈妈与儿告别的肝肠寸断,我感应到年轻护士为小战士告别人生献上初吻的圣洁和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在老山主峰环形阵地中央,矗立着 “老山精神万岁 ”六个大字纪念碑。纪念碑由数块汉白玉打磨镶嵌而成,高1.984米,宽0.428米,寓意着1984年4月28日云南边防军某部收复老山的胜利纪念日。这是中国军人不朽的写照,是老山战场神圣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我登上老山主峰的山脊、中越边界骑线点254号界碑处,这里是中越边界的骑线山,根据相关边界条约和勘界结果,以山脊线为界划分两国领土。254号界碑是中越陆地勘界中最后确定的一块界碑,明确标示了两国的边界走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块界碑是双面界碑,界碑上“中国”字样朝向中国方向,“VIET NAM(越南)”字样朝向越南方向。界碑大致是南北走向,中国在北,越南在南,面向中国的一面朝北,面向越南的一面朝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海拔1442.2米,是中国军人十年浴血奋战用生命保护的中国主权与领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老山主峰的山顶位置,是老山战役瞭望亭,它是老山主峰独有的文化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我站在老山主峰最高瞭望亭俯瞰中越两国的安定祥和,更加愤恨当年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在东南亚扩张中给中越人民带来的苦难,此时此刻,中越战争的一幕幕浮现眼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南一次次侵犯我国疆土,并无视我国政府严重警告。中国在忍无可忍下,一场有限度的惩罚性战争爆发。1979年2月17日我国向越南开战,一口气打进越南近百公里,撤兵回程中又一气收回中国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沿途摧毁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并按国际惯例在距中越边境线15公里内不屯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后的 5年,越南变本加利再次侵犯我国领土,在多处中越骑线点构筑工事,包括我国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的老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4年4月28日,我国一颗信号弹带着13亿中国人民的愤慨在南疆腾空而起,18天血战后收复老山,成为威震南疆家喻户晓的 "老山战役 ",从而改变了整个中越边界的态势,自此拉开老山自卫反击战又一轮争夺的序幕,开启自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军队新一轮的实战历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轻轻抚摸着老山上的一草一石,我似闻到了1984年 4•28老山收复战的残酷血腥。在越军设下的混合雷场,战士们躺下身子“滚”雷前进;在越军用毒药埋下的竹签、钢钉、尖角石的荆棘丛中,战士们依然英勇冲锋。头上飞着枪林弹雨,在弹片撕破空气的呼啸中,战士们把积蓄的怒火射向敌阵,血流成河把老山战场染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瞭望亭巡视四周,当年老山战场前后8公里内大小主峰27个山头,似响起1984年 "7•12”大战的炮声,那是中国炮兵史上一场伟大的军演,当越军炮弹一出炮口,中国炮弹似长着眼睛,如萤火虫一样巡落在越军炮兵阵地,甚至精准的打进越军炮膛,令越南人莫名其妙。中国使用了进口新科技 "炮位监测雷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7年老山那场 “1•7"惨战,更是震惊了世界。那是世界军事史上炮弹消耗最多的一场炮战。那一天我军万炮怒吼,如钱塘江潮水排山倒海涌向越南阵地,打的红红的炮管用水冷却,装炮弹的战士累的吐血,几天几夜直至炮弹消耗殆尽双方自动结束 。自此,越南炮兵基本失去了和中国炮兵对决的勇气,中国军人在老山战场喊出“炮兵万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越十年对垒,最是不怕死的中国军人用老山精神托起永不言败的中国。1989年,长达十年之久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历史上的中国边界线从19世纪末就已形成。1887年和1895年,侵越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和中国清政府签订条约,划定了中越边界1350公里的边界线,当时双方在实地分界处立起 300多块界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越边界联合调查组历经 5年16轮谈判,于1999年12月两国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0年7月正式生效,并在中越边界立起1533块界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而以上的谈判结果,最终还是依据1887年、1895年中法两国大清公约及其有关边界划分立碑的文件、地图的附件及界碑确定了边界。</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越自卫反击战,继抗美援朝之后,祖国又一次扬起了国威军威,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深远影响。</span>站在中国254号界碑,我为祖国的尊严、为中国军队的英勇、为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而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上2张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就要离开老山,告别的那一刻我突然泪流满面,因为在我回头那一瞬,我恍惚看到老山上躺满了永远长眠的弟兄……</p> <p class="ql-block"> 接续老山纪行(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