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平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11833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姐,1938年诞生于这个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首位。她比大哥年长八岁,比我则大了十九岁,我们与她之间有着较大的年龄差距。“长姐如母”,这句话在我们家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幼,大姐便展现出了她的聪明伶俐和美丽大方,深受家人喜爱。奶奶对她宠爱有加,不仅早早地送她去学堂读书,还亲自教导她礼仪,用心将她培养成一个能干、贤惠、善良的淑女。自大哥出生起,她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奶奶去世后,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带领着弟妹挖野菜、摘棉花、拾柴火、喂猪、洗衣、做饭,像母亲一样井井有条地管理着这个家,成为了我们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三个大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兄弟姐妹六人合影,一排中为大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姐在农活上是一把好手。无论是割小麦、摘棉花,还是拔花柴、掰玉米,她总是做得最快、最好、最多,总是走在最前面。即便出嫁后,每次回娘家,她主动炒菜、做饭、洗衣服,织机没织完的布她接着织,面罐没面了她便淘粮磨面。她总是默默地付出,从不抱怨,仿佛这一切都是她理所应当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母亲去世后,大姐回家的次数更加频繁。照顾陪伴父亲度过了那段没有母亲的最难过的日子。那年我18岁,妹妹12岁,和父亲一起生活,而哥哥姐姐们都已成家。大姐看到这一老两小的境况,没有家庭主妇的生活让她格外操心,于是将缝补浆洗的活儿全揽了下来。她婆家娘家两头跑。第二年,妹妹初中毕业后决定留在家中照顾父亲,这大大减轻了大姐的负担,也让我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大姐的付出,让我们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中,依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我考上大学时,父亲认为我已到了婚龄,应该成家,不同意我去读大学。父亲在家一向威严,无人能劝得动他,但大姐是个例外。她一边给父亲讲述读大学的好处,一边为我置办行囊、购买生活用品。最终,父亲不再阻拦我去上学。大姐的支持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次开学时,大姐都会给我做好吃的:锅盔、炒摊,还有美味酱菜,装满两大包。到了学校,和同学们分享。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我有个好大姐。当我把同学对她的评价告诉她时,大姐语重心长地说:“都是应该的,我代行的是咱妈的职责。”大姐的无私,让我在她身上感受到了母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毕业后结婚成家的我,在大姐眼中依然是那个没长大的弟弟。虽然我也有工资收入,不缺穿戴,但大姐总是牵挂着我,几年时间里,连续给我做了两件棉衣:一件是参加工作第二年用自家棉花做的咖啡色绸缎面料中式棉袄,凹凸有致,点缀着精致亮斑,穿上后显得精神抖擞;另一件是布满蓝紫桔梗碎花的群青色缎面小立领棉袄,外穿帅气,内衬柔软舒适。每当我穿上这些棉衣,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大姐呵护的温暖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与眷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 年以后,我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但大姐总觉得外面买不到真正舒适贴心的被子。于是,给我送来了两床她手缝制的新被子,每床都装填了七八斤棉花,蓬松柔软,触感极佳。被子的面料是青翠色的古香缎面,上面绣着银白色的花纹图案,描绘着山水风景、亭台楼阁,整体风格朴素而典雅。被子的衬里是宽幅奶白色纯棉细纹布,厚实又温暖,仿佛把整个春天的温柔都裹在了其中。每当我盖上这舒适的被子,总能想起大姐在灯下忙碌的身影,那一针一线都满是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仅如此,大姐的爱还体现在更多细微之处。每年大姐还会给我送来自家地里产的山药、黄豆、黑豆、绿豆、芝麻等,还有闻喜特产。她记得我小时候爱吃闻喜煮饼和官庄莲菜。每次我回故乡,她都会提前备好。闻喜莲菜驰名天下,过去是皇宫贡品,但后来冒牌货很多。姐夫每次都亲自去挑选,绝不买错。这样的关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直到大姐去世一年之后,那些豆类芝麻还没有吃完。每次我看到这些,想起大姐,就泪流满面。大姐的爱是无声的,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细节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4月1日;我和妻子回老家看望大姐。那天,她精神还不错,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没看出倦态。我跟她商量第二天兄弟姐妹聚会,她说一定参加。第二天,在东镇饭店大家欢聚一堂,我讲了大姐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大家都向她表达感谢和祝福。大姐很高兴,还说外甥们想给她过86岁生日,大家都积极赞成。大姐的笑容里满是幸福,仿佛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姐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身体极度虚弱,但她的坚强和善良始终如一。5月2日,我去看望大姐时,她让我们不要过于担心,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病痛。5月6日,大姐病情危急,我立刻赶回东镇,与家人围在大姐身边,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时光。大姐在病中依然关心着身边的人,甚至在半昏迷状态还询问去看望她的邻居捡药材的收入情况,她的善良从未改变。5月7日和8日,大姐的精神稍有好转,她依然清醒理智,关心家人,甚至让我回去休息,不要过于操劳。她始终为他人着想,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牵挂。那一刻,我多么希望她真的能好转,哪怕只是多陪我们一会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13日,大姐终究没有扛住病魔的侵蚀,在与病魔斗争多年之后离我们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姐的一生,永远把别人放在心上,永远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永远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她不仅是我们的大姐,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心中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敬可亲的大姐,我们永远爱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