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智慧丛生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的2025年2月16日,我第二次巡逛中英街时,没想到这里新建了一座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这令我喜出望外,要知道,每到一地,我最喜欢参观的就是当地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走在寻访博物馆途中,我见到中英街地面上镶嵌着一旧一新两块铜牌的铜牌,分别记录了1899年沙头角勘界和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p><p class="ql-block"> 刚进入中英街,就看到了上图这个勘界记录铜牌。</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地面上还镶嵌了一块新的铜牌,就是收复香港的纪念铜牌。</p><p class="ql-block"> 如图,这个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纪念铜牌标明“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位于沙头角街道内环城路9号,从中英街北口往南走到头便是,这是深圳市盐田区政府投资兴建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1999年5月1日建成开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有藏品 1382件/套,</span>较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是一座圆柱形五层建筑,一层为迎宾大厅,外设观海平台,可供游客欣赏大鹏湾美景;第二、三层为《中英街历史》陈列厅,还有影视厅,播放各种历史资料影片;第四层为临时展厅,第五层是办公场所,顶层是观景台,可鸟瞰大鹏湾和香港新界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正门前广场建有一座“警世亭”。</p> <p class="ql-block">  警世亭内陈设的警世钟时刻提醒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它与中英街1号界碑相互映衬,成为中英街一景。</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宛如一个精心雕琢的时光宝盒,静静伫立,等待着人们前来揭开那段跨越百年的风云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博物馆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入博物馆迎宾大厅,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大厅宽敞明亮,装饰简洁而不失典雅。</p><p class="ql-block"> 向外望去,观海平台视野极佳,远处大鹏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山水相连,海天一色,让人在历史的厚重感中得以片刻的舒缓与宁静,也为即将开启的历史探寻之旅营造了别样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沿着楼梯缓缓而上,来到第二、三层的《中英街历史》陈列厅,这里便是博物馆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被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整个陈列分为六个部分,宛如六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依次铺展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示,沙头角这片土地原本的风貌生动呈现。这里曾是原新安县的领土,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劳的客家先民在此安居乐业,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和独特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农具、精美的传统服饰、富有特色的生活用品,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让人不禁对这片孕育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沙头角因“日出沙头,月悬海角”而得名,改革开放前,沙头角就是个以渔农经济为主的小渔村。</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看到了一幅名对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这不仅是对孔子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后人追求道德与智慧的激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在于超越地域的局限,以高尚的品德垂范人间。</p> <p class="ql-block">  一组栩栩如生的剃头场景铜雕反映了清代中英街的市井小民生活。</p> <p class="ql-block">  沙头角的鱼灯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种以鱼灯为道具的广场男子群舞,流行于沙头角镇及香港新界沙头角一带,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说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舞蹈场地不用添加灯光,舞者保持低马步,巧妙地将身体藏于鱼灯背后,举着鱼灯下的短棍俯身曲背穿梭起舞,同时以锣、鼓、钹、唢呐、螺号等从旁伴奏。整个表演主要突出鱼灯的形象,以集中体现各种鱼类的普遍习性和个性。</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驶入了黑暗的“割占”篇章。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 1898年,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逼迫下,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条约,英国强租新安县所属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广阔水域,租期99年。</p><p class="ql-block"> 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在这样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形成。</p> <p class="ql-block"> 此为勘界后“十约”分割图。</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份份泛黄的条约、一幅幅描绘当时勘界场景的图片,犹如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人们的心,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的贫弱与无奈,也更加明白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面对列强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从未屈服,“抗争”部分展示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沙头角当地民众自发的抵抗行动,到爱国志士们为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不懈斗争,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的雕塑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先辈们奋起反抗的场景,那愤怒的火炮仿佛在向侵略者宣告:中华民族是不可欺辱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英雄事迹不仅是中英街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899年至1997年中英街的大事图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丰富的陈列内容,博物馆在陈列表现手法上也独具匠心。复原陈列再现了晚清东和墟繁荣祥和的集市场面,房屋错落有致,赶墟群众熙熙攘攘,各种道具一应俱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时代,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还运用现代电子手段制作的香港、九龙、新界及沙头角的全景沙盘,直观地展示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瓜分中国领土的罪恶行径,让人们对那段屈辱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此外,展览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蓬勃发展的中英街新貌,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这是表现解放初期中英街上界碑两侧,解放军与英国军警对峙的一组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解放初期,沙头角中英交界形势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的影视厅,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历史体验。在这里,播放着各种与中英街历史相关的资料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解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街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老一辈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还是年轻人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都能在这些影片中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64年,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接见“红色前哨连”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前哨连”的前身是河北热河青龙支队三连,组建于1944年底,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被授予“猛攻稳守英雄连”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1952年1月,连队移防沙头角镇担任守卫任务,196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红色前哨连”称号,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一起永远彪炳人民军队史册。</p> <p class="ql-block">  此为一组沙头角民兵连在边防禁区沙头角活动图片。</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沙头角边界,枪声划破了宁静,42名英军被击毙,这场冲突让港英政府颜面扫地,也让世界为之震动。枪声背后,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边境冲突,更是殖民统治与人民反抗交织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1967年7月,一名居住在沙头角附近的村民突发急病,需要前往香港一侧的医疗机构求医。然而,由于当时中英双方的紧张关系,边境线处于全面封锁状态。港英军警不仅拒绝让这名村民通行,还在边境线附近挑衅性地设置了更多关卡。这种行为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p><p class="ql-block"> 在村民被拒通行之后,中方的民兵试图与港英军警进行交涉。然而,英军不仅没有妥协,反而向民兵阵地开火,导致一名民兵当场牺牲。这一事件彻底激怒了中方的民兵部队。</p><p class="ql-block"> 随后,民兵连向上级请求进一步指示,得到命令后,中方展开反击,这一战,打得极为激烈。沙头角的地形复杂,港英军警一开始占据了有利位置,但民兵们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很快扭转了局势。在这场冲突中,中方的民兵不仅击退了英军,还造成了英军方面42人死亡的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曾出现引人注目的逃港风潮,引起上上下下反思。</p><p class="ql-block"> 那时代,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港英政府为缓和劳工短缺,对逃港者实施了怀柔政策,成功抵达市区的偷渡者可以获得居民身份‌。这种政策吸引了大量内地居民通过非法途径进入香港,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p> <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1961年,广东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生活困难。这种经济困境迫使许多人选择逃往香港,以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特殊时期,由于饥饿和政治迫害,许多人因为家庭背景和个人历史问题选择逃离内地。面对汹涌的人群,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仍然无法完全阻止逃港。</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英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展厅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地呈现了中英街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79年至2019年中英街大事图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狭窄破旧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更是让中英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商贸业的集散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力量,也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感到无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 回归”是中英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中英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展厅中展示了香港回归时的珍贵影像资料,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就在眼前。五星红旗在中英街上空高高飘扬,宣告着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的屈辱。</p> <p class="ql-block">  1997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后,为警示后人不忘国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建了“警世亭”,每年 3月 18 日举行“3.18 警示日”鸣钟仪式,成为中英街重要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回归后的中英街,在“一国两制”政策的保障下,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深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中英街,依旧是购物的天堂,不同的是,时过境迁,反而是香港居民蜂拥至此购物,因为深圳物价比香港便宜得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笔者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警示钟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展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中英街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对中英街历史的记录和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回首门前的警世钟,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志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