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东大街,是张静江青少年时代生活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故居系其祖父张颂贤于清同治年间所建,为典型的江南豪宅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元老,曾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孙中山称他为"中华第一奇人",并题"丹心侠骨"相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介石称他为"导师"和"恩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说他帮助蒋介石搞"清党",但有经济眼光,经济头脑活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家族是南浔巨富"四喙"之一,先祖张颂贤以丝盐业起家,至清咸丰初年已拥有雄资,光绪中期是称雄一方。到其儿孙一代,张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静江、张弁群等人积极追随孙中山,倾其家产资助反清革命,堪称近代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是民国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的国民党元老,也是一位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开拓和实践者。虽然在重大的政治抉择上存在着缺陷和局限,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南浔将张静江故居几经修缮并开放,已构成一道民国旅游文化的风景线,这不啻是对这位先人及其家族的展示或剖白。</p> <p class="ql-block">少年张静江(右一)与父亲、祖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德堂合家欢,中坐者为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后排左三为张静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生长于清末社会的巨贾富商世家,从小也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个在长辈关注下成长起来的富家公子哥,承继着祖辈们身上敢做敢为的性格色彩,比普通人则多了一份自主的底气和资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兄幼时,性殊顽劣,而智异常童。成年即患骨痛症及目疾,虽不良于行,仍精于骑术,每于故里南浔狭巷小街驰骋自如,见者无不惊叹,以为奇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久香《二兄述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原名增澄,家中七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他为"二先生"。他在青少年时就好交友,尚豪侠,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诗句,自名"人杰"并成为他以后的官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戊戌变法前后,各种思想流派表现出比较自由与激烈的交流冲击。当时张静江时常往返于南浔和上海帮助父亲打理在上海的外贸商行,专做进出口贸易,而当时中国进口外国商品多,出口的却多为原材料,小商贩们时常受到外国商人的欺压压价。一方面,张静江看在眼里也曾多次以"张恒和"外贸商行的名义替小商贩们出头;另一方面,张静江难免对自己国内事业的发展感到担忧,而以一个商人的本性去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震动全国的大事﹣﹣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戊戌变法前后,各种新潮思想流自由而激烈,在上海做进出口贸易的张静江受到百日维新思想的触动加上与外国商人频繁接触过程中见识的增加,他的内心慢慢滋生了一种打破旧体制的强烈愿望。到1902年,张静江得知自己的好友李石曾有一个以随员身份赴法的机会,于是通过李石曾去央告公使大人孙宝琦,要求也带他同去,得到应允。于是26岁的张静江作为随员赴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抵法后,张静江以侨商身份留居巴黎,并与自己的助手周菊人筹设通运公司,计划回国募款及招股,以开设一推销国货的大公司,那时国内华人自办海外贸易的风气尚未大开,就中法民间贸易来说,只有法国人到中国来开办公司、洋行的,还从未有人到法国去开商行,张静江招股不成,于是由他的父亲出款三十万元设立通运公司经营古玩、丝绸、茶叶等。张静江在巴黎旗开得胜,成为中国人大赚法国人钱的第一人。用他的账房先生李力经的话来说就是"获利之巨,无法估计"。张静江就这样在清末民初担当了出国开拓商务的领路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黎之行是张静江一段跨国经商的传奇,更是他一段人生的觉醒时期。但只有遇见了孙中山,他的革命热情才找到了真正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5年冬,亲赴国外筹集革命经费的孙中山先生与张静江巧遇于赴法海轮上。彼时,张静江是清廷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的商务随员,要求和国父谈话,国父有戒心,回避他。不意静江先生在甲板上拦住国父,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会谈之后双方有了了解,最后静江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约定,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他,并约定暗号,如拍"A"字即是一万元;如拍"B"字即两万元;"C"字则三万元,以此类推即是。孙中山先生将他的地址记在了小本子上,当时并未很在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7年孙中山先生前往河内,计划再次发动起义时,经费没有保障,他忽然想起了张静江,对胡汉民说:"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个怪人,脚微晓,说要帮助革命,约定三个字,第一字即一万元,第二字为两万元,我怕此人是清廷的侦探。"胡汉民听了则说:"反正横竖不亏本,拍个电报试试又有何妨?"于是按张留下的地址拍一个字的电报,不多时果真一万元汇到了。过了一些时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钱均如数收到。不仅如此,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还有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清廷大官僚良弼,以及蓝天蔚在关东起义等行动,均得到了张静江财力上的资助。只要孙中山有电报来,他从不回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社是20世纪初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和蔡元培在巴黎成立的无政府主义组织。以张静江的通运公司和李石曾的豆腐公司等为资金来源,通过出版报纸和杂志推动社会变革,同时从事一些科研活动。世界社传播启蒙思想,并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将推崇科学教育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给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重要支持,奠定了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在国民党内"四老"的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自遇见孙中山结成革命共识之后,开始慷慨解囊,甚至毁家纾难资助孙中山反清革命:他在巴黎的通运公司因经费不足被拖垮后,又卖掉巴黎的开元茶店和上海马斯南路的六幢花园洋房,换成革命活动经费。在用尽个人力量之外又通过推荐哥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舅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家族成员加入同盟会等方式,全力动员南浔富商投人这场革命,凭借个人的影响,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捐款借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成立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举行总理选举会议,张静江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这使得他再次走上了为革命奔走、筹措经费之路。张静江倾其全力,以他超人的经营谋略终身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孙中山曾评说张静江"张原属富豪出生,党内财物,惟张所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为了"再举革命"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夺回被窃取的革命果实。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整个中华革命党的财政收支状况的来源与平衡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他一方面要把自己的通运公司盈利全部奉献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忙于沟通国外各支部对中华革命党的捐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这是当时我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等组建恒泰号公司,公司业务则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搞股票和棉花交易,蒋介石股票经营不善,经常向张静江借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1月23日,孙中山先生委任张静江为国民党本部参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4年5月,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随着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主席台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起: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孙中山、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年,蒋介石在张静江家里偶遇陈洁如并一眼相中,于是央求张静江替其做媒,张静江通过其夫人朱逸民说服陈洁如接受蒋介石,二人于1921年结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之妻(右)与蒋介石前妻陈洁如(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介石搭上宋家,一心迎娶宋美龄,张静江又帮助安排陈洁如去美国暂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家三小姐宋美龄在上海完婚,北伐成功后登上权利巅峰的蒋介石至此又跟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建立不同一般友好合作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伐军出征时,张静江(中坐者)为蒋介石(张静江身后右侧)等送行。右四宋子文、右六吴稚晖、右七谭延闿、左四何香凝、左五陈洁如,张静江身后的小孩是蒋纬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2年夏天,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四十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张静江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非常有助于蒋介石政治上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与孙中山等人观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13日即偕宋庆龄等离粤北上。12月4日孙中山一行乘船抵达天津。因旅途劳顿,孙中山当晚肝病复发,病情十分严重。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行馆安排在铁狮子胡同顾维钧宅。孙中山恐终日来客,影响治疗,命随行人员住行馆应酬,自己从车站径入北京饭店,延协和医院医生和德国医生会同诊治。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病情恶化,在协和医院手术后仍治愈无望,遂转入行馆静养。然先生病情一路恶化不能遏制,至3月12日上午逝世,终年59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人在北京组织了治丧办事处操办丧事。4月18日第一次葬事筹备会议在张静江上海家中召开,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正式成立。从1925年孙中山逝世到1929年最后安葬,这4年间,葬事筹备处一直是主管孙中山丧葬事宜、负责修建中山陵的主要机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8年以后,张静江逐渐淡化了政治倾向,仍竭力主张按孙中山的遗志,致力于经济建设。在革命上,张静江是生当人杰的义士;在经济上,张静江确也是国民政府中不可多得的具备组织领导实业建设才能的专家,他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经济建设开拓和实践的先期代表,创办西湖博览会就是他对"东方纽约"梦想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主持兴修水利,办煤矿,建铁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次革命"的时候,张静江因支持"倒袁"而被列入乱党之列,受到通缉。族人为避连累将张静江驱逐出族。12年之后(即1927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张静江又回到上海,并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当年的"通缉犯"一下子成了政府大员,形势大变。据李力经先生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吴兴县政府调阅"南浔镇张氏弟兄驱逐张人杰出族"的全部档案,阅后嘱咐秘书:"此件要传之子孙,存人银行保管箱!"。此话一出,张氏族人们慌作一团,赶紧摆下宴席,欢迎他衣锦还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静江主政浙江期间,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举措。其中又以发展交通为先务。他认为"非利交通,不足以资工商之展",交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对人类往来,物资流通,繁荣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人员和货物的畅通,发展地方经济,张静江主持兴建杭江铁路,修筑全省公路网,构建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和城镇电话构成的全省电话网,大大促进了近代浙江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浙省主席任内,张静江委任李熙谋主持安装架设了自杭州通向上海、南京、江西、福建、安徽、宁波、丽水、永嘉的八大电话干线,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全面电话通讯网。尤其是在器材设备方面,张静江强调要利用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当时杭州市的电话全部改为自动电话,就这一点,在当时的全国也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8月,江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静江(右四)于该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后携妻与股东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博会堪称振兴民族实业的历史图卷,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博览会,展示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进步与开放的趋势。1929年西湖博览会轰动了浙江和全国,影响波及国外,与历史上著名的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1900年"巴黎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博览会"并称为国际庆典。</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与出席西博会人员聚会</p> <p class="ql-block">1933年在上海筹建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介石的疏远,权力的丧失,顽疾的恶化,使张静江离开政治舞台。佛门成了晚年的归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离港赴欧,前往美国,寓居纽约,直至病逝,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南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纽约的朋友常去看他,给他带来外面各种各样的消息。李石曾先生是他的终生好友,他们在一起总是愉快的,因为李先生一生都在旅行中,见识多广而且富有幽默感,他们那率真而耿直的天性也有共同之处,所以直到晚年,他们还乐于一起坐在河边的绿树下,共享回忆往事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12月,张静江与老友李石曾在美国纽约发起第一次“世界国际社团同盟”大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浔是张静江生命的摇篮,留下了他孩提时代的童趣,铭刻着他对故园的记忆。张静江离国后曾吩咐自己的账房先生打点自己在杭州的静逸别墅,有意回乡,然而他最终也没能再回到自己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