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 二零二五年三月 <p class="ql-block">山麻雀(学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科、麻雀属鸟类,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中等体型,雌雄异型。雄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颊、耳羽及颈侧污白色;顶冠及上体栗红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颏、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脚黄褐色。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灰褐色,具黄白色眉纹和黑褐色贯眼纹;颏、喉无黑色,上体大部羽色浅灰褐色,具黑褐色条纹。</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开阔林地、灌丛、农田及村寨。性胆大不惧人,常集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巢营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营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繁殖期为4-8月,每年2-3窝,每窝产卵4-6枚。</p> <p class="ql-block">山麻雀分布在东亚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麻雀从印度东北部繁殖,穿过西藏东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北阿坎德邦和喜马偕尔邦,再到阿富汗的克什米尔和努里斯坦。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部和东南部至青海南部,向东至西南、华中、华东、东南及华南地区以及台湾。</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留鸟,部分迁徙。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不依赖树木,在房子周围繁殖,在街上吃残羹剩饭。在冬季,该物种也出现在开阔的耕地和河边草原上,但从不远离灌木或树木。</p> <p class="ql-block">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