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古镇剑川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我们走进了剑川这座古镇。眼前是一幅精美的中国传统建筑画卷,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青砖灰瓦间,藏着多少游子的思念与归人的期盼。</p> “南方丝绸之路”--在大理的北部,有一座名叫剑川的古城。它的名字里藏着锋芒,而城里,却尽是柔软时光,让人在交错的岁月里,找到一种静谧的归属。 剑川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上,山川在这里交汇,文化在这里交融,仿佛天地间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古老的画卷。而这座城,便是画卷中最温柔的一笔。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镇的小巷,一座中式牌坊映入眼帘。它由红棕色木材制成,金色文字“忠祠”熠熠生辉。横梁上的雕刻图案栩栩如生,两个威武雄壮的石狮守护着门楼入口,仿佛在诉说着古镇千百年来的沧桑与荣耀。这是明代昭宗祠古建筑,其牌坊造型独特,名扬三迤;其大殿基本构件完好,有极高保护价值。</p> 剑阳楼是剑川的代表性建筑,目前这里是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如果说大理是喜马拉雅世界屋脊的屋檐,剑川就处在屋脊和屋檐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剑阳楼就是剑川木雕、石雕和文化凝聚的象征。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镇的高处剑阳楼上,俯瞰整个城市景象。屋顶上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如屏风般环绕四周。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剑川古镇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的一隅,一座古塔静静地矗立在一排树木之中。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古塔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的小巷,两旁是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房檐下挂着红灯笼,为这古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喜庆与温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古镇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 剑川供销农特产品选销中心的牌子悬挂在古色古香的房子门头上方。这里不仅是一个售卖特产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古镇文化与记忆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镇的街巷,木质结构的传统建筑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刻图案装饰着房屋,屋顶覆盖着瓦片,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p> 深入古城,蜿蜒的街巷仿佛时光的纹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元代奠基,历经650载风雨;明代规划的街巷格局,至今依然如旧;40多处明代建筑、146处清代古迹,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 剑川的美食也很有特色。“肉够鲜,汤才好!” 在这座600多年的古城里,时光仿佛停滞了。明代院落20多院,清代院落140多院,静静地伫立在街巷深处。那些“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宅院,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古城的记忆。 古城内的民居多为院落式建筑,融汇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 <p class="ql-block">  “下关沱茶”店铺的招牌高悬在木质结构的大门上方,上面写着“始于1902年”。这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是一段关于茶文化的传奇。</p> 古树见证剑川的沧桑历史。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长廊蜿蜒曲折,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在这里,时光似乎变得缓慢,让人可以尽情地感受古镇的魅力。</p> 古镇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 <p class="ql-block">  剑阳·何家大院古城店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大院不仅是古镇的一处建筑,更是古镇文化与生活的缩影。</p> 类似南方的太湖石。 有的巷子不宽,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白族本土文化。 剑川古城的格局,像一盘古老的棋局,纵横交错。从南门到北门,是茶马古道留下的商旅驿站,如今依然是热闹的商业街区。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到马帮的铃声,带着岁月的回响。 <p class="ql-block">  在蓝天的映衬下,古镇的传统建筑群落显得格外宁静和谐。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老街两旁排列着一排木质结构的房子,屋顶覆盖青瓦,墙壁洁白无瑕。房子前面种满了各种植物,为这古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石头牌坊高大威严,石狮子栩栩如生。这不仅是古镇的一道标志性建筑,更是古镇文化与精神的象征。</p> 古城历代留下的民居都极富特色。 <p class="ql-block">  “进士”二字高悬在石牌坊上,旁边还有一个木制结构的大门。这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关于古镇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剑川可是个文献名邦,每走进一个进士门,都能看到那块显眼的进士门匾,这可是清朝时期考中进士的人的家门。</p> 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剑川古城,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方志馆分馆。 <p class="ql-block"> “丝路遗旅”四个大字在电子屏幕上显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幅山水风景插图,更是一段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传奇。</p> 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方志馆分馆展览有特色。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三层楼高的古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顶,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寺庙大殿屋檐翘起,装饰华丽,与周围的白色围墙和灰色瓦顶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是一段关于古镇文化与信仰的记忆。</p> 古城格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四门正街结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各条巷道曲曲弯弯,充分显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静。 <p class="ql-block"> “南丝通途任遨游”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象。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段关于古镇与世界连接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丝绸之路的文字介绍板强调了各国人民共享和平与发展的理念。这不仅是一段文字介绍,更是一段关于古镇与世界共同繁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带一路”的彩色地图投影展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广阔网络。这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一段关于古镇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传奇。</p> 从东边的文照街到西门口,则是文化名人街区。西门街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自古城建成以来,便按照士大夫的等级观念,正中的青石板路,只许读书出仕之人行走,其余之人只能靠两边行走,体现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 民居小院幽静。 剑川是文献名邦,这里尊儒重教,有很多文化名人,赵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武侯祠攻心联、大观楼长联传颂至今,他的治学态度也在这里得到传扬。 虽然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古城墙、樵楼拆除。但现四门护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 古城内白族居民占绝大多数,白语纯正,白族风习保留完整。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较为突出。 道教盛行于元末明初,古城现存道教活动场所主要有金华古寺、满贤林雷祖殿、城内武侯祠,西门外玄都观、斗姆阁等地,剑川道教科仪内容丰富。 民居修旧如旧,这是这些年文物保护的结果。 古城内无论建于哪一个时期的古建筑庭院皆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剑川古城的总体格局充分体现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及古城在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 古城内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可以完全看出明代初期、明代中后期、清代、民国及20世纪各个年代民居建筑结构的不同形式和发展特点,为现存云南白族民居中典型的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 古城内无论建于哪一个时期的古建筑庭院皆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剑川古城的总体格局充分体现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及古城在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 这里曾是滇西革命斗争根据地。 古城街景历久弥新。 城中西门、南门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五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藩故居“光禄第”,原古樵楼下“明建威将军府第”鲁宅,西门赵宅,南门三苏院、羊家大院,周钟岳、赵式铭故居,张子斋、欧根故居等,还有西门明代昭宗祠古建筑,其牌坊造型独特,名扬三迤。 剑川古城低调奢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 剑川古城的总体格局充分体现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及古城在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 剑川古城正以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严谨的民族历史风貌,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剑川旅游文化线路上的活动中心。 这次剑川之行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期待下次再来探索更多未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