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飞花的时节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4月1日,倏焉又到了李子飞花的时节,它勾起了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盛开的李花,雅白素洁,它具有审美价值,使人赏心悦目。凋谢的李花,落英缤纷,它具有物候的价值,提醒人们种豆。</p> <p class="ql-block">盖石沟</p><p class="ql-block">李树多李花灿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盖石沟的第一顿饭。</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当知识青年。那里现在叫做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第四组了。那里的小地名叫做盖石沟,盖石大队因之而得名。卡车把我们几百名知识青年送到南平镇后,我们很快就办理好了户口等手续。各个大队都派了干部来接我们知识青年。我找来找去没有见到前来接我的大队干部,于是我自己用扁担挑着行李前往盖石沟。在当时,我们当知青的方式叫做插队落户,与1974年后才兴起的知青点不同。知青点一个大队建一个,知青们过集体生活。</p><p class="ql-block"> 挑担子于我不是什么问题。我初中时期就学会了挑担子,还会换肩。我前往盖石沟,先走公路4.5 公里。我来到一家供销店,就在那里歇脚。</p><p class="ql-block"> 我问店主人:如何前往盖石沟?</p><p class="ql-block"> 店主人指给我一条石板路。他告诉我:就从那里走。</p><p class="ql-block"> 远不远啊?我问。</p><p class="ql-block"> 不远。五六里路就到啦。他说。</p><p class="ql-block"> 我挑起行李又走。那条石板路逐渐上升,路边的风景越来越好。石板路的一侧是陡峭的石壁悬崖。悬崖上有一些石缝,里面传出巨大的鸟叫声。那是兀鹰的叫声。当地人把兀鹰叫做岩廓鸡。岩廓鸡的形体比老鹰大。它们的叫声我并不害怕。在我听来,那些岩廓鸡仿佛在欢迎我:来吧,来吧!</p><p class="ql-block"> 时值岁末,由于在山沟里,路边的荆棘依然茂盛。满山的枫香树(枫树),还挂着红叶。我想起杜牧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诗句。这是我当时的心情。我坚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会有一番作为的。</p><p class="ql-block"> 我到达村口,四队有人在那里等我。他告诉我,前去公社接我的人走岔了。他把我带到一个叫做麦地湾的院子。我在那里吃了盖石沟的第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盖石沟的麦李子</p><p class="ql-block">最好吃的哟</p> <p class="ql-block">盖石沟的鸡血李</p><p class="ql-block">有点儿酸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盖石沟的桐子李</p><p class="ql-block">网球般大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麦地湾的胡家二娘。</p><p class="ql-block"> 我在盖石沟的第一顿饭是在胡二娘家吃的。吃饭的时侯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当地人家的晚饭叫做夜饭。在盖石沟人们一般是晚上八点钟才吃夜饭。如果是夏天,那么夜饭更晚,人们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才吃夜饭。</p><p class="ql-block"> 麦地湾那个院子呈门字形。院子的前面接着水田,没有房子。院子的北侧住着胡三爷、胡四爷等人家。院子的南侧住着胡大爷、胡幺爷等人家。院子的西侧,即那个院子的正面,住着胡二爷一家。胡二爷是地方国营南川县水泥厂的工人,那家工厂在木渡,它距离盖石沟并不远,周末胡二爷回家。</p><p class="ql-block"> 胡二娘是胡二爷的堂客(老婆),四十岁出头,人瘦瘦的,非常干练,她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称得上明窗净几。胡二娘是生产队的妇女主任。生产队把欢迎我的那顿饭安排在她的家里,主要是因为她家是工属,家里面看得一些,体面一些。</p><p class="ql-block"> 那顿饭的主菜是炒腊肉。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腊肉。那碗腊肉的色泽,成了我后来判别腊肉的标准。那碗腊肉冒出来的热气,我至今还能看见。那碗腊肉的滋味,我至今还能找到感觉。虽然,那只是一碗普通的川味腊肉。</p> <p class="ql-block">  李子飞花时节种豆。</p><p class="ql-block"> 麦地湾的胡大爷早已去世。外乡人余大爷来上门,和胡大爷的遗孀结了婚。余大爷是大队的贫协主任,他腾出一间屋子来,供我居住。那里垒有土灶,我当天夜里十点钟左右,自己开火做了晚饭。我的知青生涯就开始了。在我的知青屋建好之前,我一直住在麦地湾,和胡二娘是邻居。</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给我划了自留地。1969年春天我在自留地里种了四季豆。下种早了,胚芽受冻,烂在地里。后来补种,长得参差不齐,那年的四季豆长得不好。</p><p class="ql-block"> 胡二娘告诉我:李子飞花,种豆。</p><p class="ql-block"> 后来那几年,我都按照胡二娘的教导,在李子飞花时节,播种四季豆和豇豆。我种的四季豆又胖又籽粒饱满。我种的豇豆差不多有两尺长。</p> <p class="ql-block">  胡二娘来自簸箕天。</p><p class="ql-block"> 李子飞花时节,种豆。种四季豆如此,种豇豆也如此。</p><p class="ql-block"> 盖石沟的李子树极多。盖石沟是一条小河,它的两岸全是李子树。盖石沟的山坡上也有许多李子树。李子飞花时节,就是李花凋谢的时候。那个时节,落英缤纷。这是明显的物候。按照物候来种庄稼,远比按照节气科学。节气,本质上还是时间。这是因为,在每年同样的时间里气候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胡二娘是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她的娘家在簸箕天。簸箕天是万盛(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一个小地名。在解放初期,万盛属于南川县的一部分,即南川县的第九区。后来,国家要发展工业,于是将南川的第九区整体划出,设立了南桐矿区。经过几十年的煤炭开采,现在万盛已经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了。不过,勤劳智慧的万盛人民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了。簸箕天一带现在叫做黑山谷。黑山谷是重庆的主要旅游地之一,人气很旺。</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人家户都住在山谷底下。仰头只能看见簸箕那么大的天。簸箕天,犹如别的地方所谓一线天。那里的山高峻陡峭,那里的地里,岩石多,土壤少。</p><p class="ql-block"> 胡二娘名叫朱素英。她当年嫁到盖石沟的时候,带着她的十岁的弟弟朱炎林。相比簸箕天,盖石沟的自然条件要好得多。我去盖石沟当知青的时候,朱炎林是大队干部,他担任副业大队长。我的知青屋距离朱炎林的家十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我与胡二娘家有不少交集。她家有三个孩子。长女名叫英儿,次子名叫元儿,三女名叫群儿。英儿出嫁到南平镇的东江大队(小地名:董家庙),胡二娘叫我参加送亲的队伍。我知道,她是好心,让我去好吃好喝。元儿娶媳妇,胡二娘叫我去 “打样”。打样,这是当地婚俗中的一个环节。男方家派出四五个人,前往女方家送礼。那一群人中的核心人物就是打样人。这样做,目的是告诉女方,未来的相公,就是这个样子。临近村口的时候,我这个打样人必须担着挑子。挑子的一头是一对肥鹅和腊肉等物品。挑子的另一头是糯米,糯米的上面摆着崭新的一叠面值十元的人民币。我知道,她是好心,让我去好吃好喝。群儿读书 “读得” (成绩好),据说后来还上了高中。</p><p class="ql-block"> 1973年末,我考上中专离开了盖石沟。五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里的山山水水,记得那里的李树和李花,记得那句“李子飞花种豆” 的农谚。</p> <p class="ql-block">簸箕天</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万盛的黑山谷</p> <p class="ql-block">簸箕天</p><p class="ql-block">重庆万盛的玻璃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簸箕天</p><p class="ql-block">勇敢者敢过玻璃长廊</p> <p class="ql-block">盖石沟 </p><p class="ql-block">现在是旅游景点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到李子飞花时节。</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我在元宵节那天回到了位于武汉大学校园内的寓所,开始了伏案工作。在前一阶段,我的工作主要是备料:细细阅读外文原版的专业书籍,密密书写阅读心得做笔札笔记。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曾经正正规规地学习过俄语。毕业之后,长期没有使用。这次 “备战”,我的俄语阅读能力居然神奇地恢复啦。在后一阶段,我将撰写学术论文,为今年六月份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做准备。邀请函,已经发来了。我这边,一定要努力。目前我已经顺利转入了一天四段的工作体制:早饭前、上午、下午、晚饭后,各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一来,我的精神抖擞了许多。工作目标是身心健康的保证。学生时代,我是这样度过的。我觉得,我现在还是一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向快乐看齐,用繁忙的工作解开人生的难题。汉斯• 艾里希• 诺萨克 (Hans Erich Nossack, 1901—-1977),一位德国思想家,如是说。他还指出:苦难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知青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和体魄。我至今喜欢极简的知青生活方式,我希望一直这样保持下去。我觉得,我现在还是一个知青。</p><p class="ql-block"> 目前又到了李子飞花的时节。我又想起了五十五年前盖石沟的胡二娘教我的那句话:李子飞花,种豆。</p><p class="ql-block">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相信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  附录:</p> <p class="ql-block">  一本词典的封皮。</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把一些特别重要的话写在词典的封皮上。它好比座右铭,提醒我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