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风景区 2025.3.21

龚若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紧邻都江堰市区,素有“城中美景”之称。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70多年历史。两干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干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都江堰景区除水利工程外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十殿、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秦堰楼、玉垒阁、清溪园等著名景观,有树龄逾百上千年的名木古树若干。</span></p> <p class="ql-block">南桥,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花洲,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后毁。清彭洵《灌记初稿》:“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为花洲。”1992年,恢复重建“花洲榭”,旋更名“花洲栈道”</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都江堰景区的玉垒山南端,是内江的进水口,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咽喉。它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因其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都江堰离堆北端古典建筑群,都江堰工程引水点宝瓶口即在伏龙观下方。伏龙观相传为二郎神降服孽龙之处,孽龙就被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便是伏龙观的来历,也是灌阳十景之—“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伏龙观属于建筑与设施中人文景观综合体类的纪念、宗教、祭祀活动场所,为道教建筑,是纪念李冰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离堆,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 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离堆的东侧是内江的进水口,俗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离堆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为了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采用“积薪烧岩”的方法,将玉垒山的一部分凿开,形成了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即宝瓶口。凿开后,剩余的山体与玉垒山分离,形成了一座孤立的石堆,因此被称为“离堆”。</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方1070米处,长200米,高2.15米。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水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况,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的主流;另一个作用是排沙,岷江在鱼嘴处已经将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内江,这些沙石进入内江后并不会全部的流入成都平原,因为飞沙堰在这里起到了排沙的关键作用,它会将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p> <p class="ql-block">鱼嘴,是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鱼嘴是古代无坝取水枢纽工程常用的形似鱼嘴的分水建筑物,鱼嘴修筑在河道江心洲或河滩滩脊的迎水端,根据地形决定其形状。其后部多与导流堤相连,一并起分水导流入渠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又名“评事桥”、”珠浦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跨越岷江,东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同时可容纳300-400人通行,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被茅以升誉为中国五大名桥 。安澜索桥在唐代已然屹立 ,最早的历史可考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大里评事知永康军梁楚建桥 ;明朝未年索桥被战火烧毁;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塾师何光德夫妇相继修桥;并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于1974年确定现址 ;于1982年作为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二王庙顺应山势,建筑主轴线呈现西南东北走向,为合院式布局。同时,设计者集巧思,转换山门前序院落空间,偏置入口,反而形成极有特色的“山门院落”。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