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古韵今风交织的时光诗篇

南洋北国

<p class="ql-block">震泽:古韵今风交织的时光诗篇</p><p class="ql-block"> 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同心灵的栖息地,牵引着人们前去探寻,震泽古镇于我而言便是如此。我有一位好友是震泽人,他总是满怀热忱地邀请我去他的家乡游玩,那热情劲儿就像要把他对家乡的热爱一股脑儿传递给我。其实,我与震泽古镇的缘分由来已久,过去的岁月里,我曾多次踏上这片土地,可每一回的到访,它都宛如一位充满惊喜的老友,以全新的面貌与我重逢,让我见证着它在悠悠岁月长河中持续蜕变的美妙模样。</p><p class="ql-block"> 震泽,这座声名远扬的历史悠久的蚕桑之乡,恰似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稳稳镶嵌在江南广袤大地之上。运河支流頔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贯穿其中,周边河网纵横交错,共同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充满灵动气息的水乡画卷。而318国道与沪湖高速如两条现代化的脉络穿境而过,又恰到好处地为它增添了几分现代社会才有的便捷与蓬勃活力。悠悠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如同一位慷慨的馈赠者,赋予了震泽深厚浓郁的吴越文化底蕴。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在这里代代相传,经久不息。作为江浙门户、吴江的“西大门”,震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当之无愧地享有“吴头越尾”之名。</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再次应朋友盛情邀约前往震泽。这段时间,我对江浙一带的古镇格外痴迷,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所以,这次前来震泽,我可谓是做足了准备,满心期待着与它的再次相逢。从东门牌坊迈进慈云路,热情好客的震泽古镇精心打造的游客中心瞬间让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停车场里满满当当停着车辆,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竟然还是免费停车,如此贴心周到的服务,一下子就拉近了古镇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让人心里暖烘烘的。</p><p class="ql-block"> 拐进禹迹路,没走多远便来到河边。只见禹迹桥横跨在水面之上,身姿优雅,气势不凡。不远处,慈云寺宝塔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河边有一株繁花满枝的树,那绚烂的花朵如同天边被打翻的调色盘,又似天边绚丽的云霞,光彩夺目,自然而然地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留念。我也未能免俗,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绝佳时机,按下快门,抓拍了几张禹迹桥与慈云寺宝塔相互映衬的绝美照片。站在桥上,极目远眺,震泽古镇的全貌毫无保留地尽收眼底。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潺潺流淌,处处都散发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韵味,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p><p class="ql-block"> 怀着闲适的心情漫步走进慈云寺,踏上宝塔街,这次的感受与以往截然不同,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街道整洁干净,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静悠然的独特气息,让人的身心瞬间得到放松。没一会儿,便来到了毕氏旧宅、师俭堂和几家茶馆附近。只可惜出宝塔街在砥定路段正在修路,河道也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之中,我们无奈之下只好从宝塔街的河对面返回禹迹桥。但这一路上,河边摆放整齐、舒适宜人的茶座,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小商品店,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宿,清澈见底的河道,古老沧桑的码头与河滩,无一不让我深深沉浸在震泽古镇的清新与愉悦之中,难以自拔。回到东门游客中心休息时,我顺手拿起一本震泽古镇旅游介绍小册子翻阅起来,这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震泽的魅力远远不止眼前所看到的这些,它还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厚的内涵等待着人们去挖掘。</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一番霸业之后,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深知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的性格特点,为了躲避可能降临的灾祸,他早早地辞官归隐。传说他的隐居地之一便是震泽,如今震泽人引以为傲的“震泽八景”中的范蠡钓台,便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有力见证。时光悠悠流转,如白驹过隙,震泽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曾经吴越边境的金戈铁马、风云变幻早已悄然化作古镇悠悠的古韵,沉淀在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建筑之中。</p><p class="ql-block"> 师俭堂位于宝塔街西段,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南濒荻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占地25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度宗赵基咸淳年间(1265-1274年)。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已有1750多年历史,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总高38.44米,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徐学健等人重修,成为震泽新景。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p><p class="ql-block"> 曾经,震泽公园所在之处,在1935年荻塘改道时,镇北开凿新河,挖出来的土堆积如山。当年,新河协进会主任、区长沈秩安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倡议,在鲤跃路(现名公园路)西募建公园。到了1985年,震泽公园大门改设于东向,清水砖墙的设计,古朴而典雅,门上“震泽公园”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还是费孝通先生的亲笔手书。这简简单单的改名与题字背后,蕴含着震泽人对家乡文化深深的传承与珍视之情,也是震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生动体现,让人不禁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还有那宝塔街,旧名东大街,位于荻塘河之北。曾经它只是一条平平无奇的古街,街面不算宽敞,尤其是中段显得尤为狭窄。然而,在2015年11月,震泽镇宝塔街成功跻身“中国特色商业街”的行列,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的宝塔街区呈独特的“L”形,由宝塔街、南横街两条街道组成,总长908米。它巧妙地保留了古街原有的历史风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岁月的韵味,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成为震泽古镇一张耀眼夺目的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在震泽,还有一种独一无二、别具特色的文化——“四碗茶”,它宛如一颗珍贵的文化瑰宝,是古老吴越茶饮遗风的鲜活见证。这四碗茶,依次是水潽蛋、待帝茶、青豆茶和清绿茶。第一道水潽蛋,在以前是用来招待新上门的毛脚女婿或毛脚媳妇的,两颗圆润饱满的农家土鸡蛋,寓意着“成双成对”,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美好婚姻的祝福。将鸡蛋煮开后兑入白糖,那甜蜜的味道象征着夫妻生活“甜甜蜜蜜”,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第二道待帝茶,相传僧人曾用它招待过明朝永乐皇帝,选用太湖边的优质糯米精心煮制,再将精米巧妙地贴在锅底制成饭糍干,最后冲沸水、撒细糖,一碗香甜软糯的待帝茶就大功告成了,每一口都饱含着历史的韵味。第三道青豆茶,用熏青豆制作而成,味道咸香可口,别具一番风味。最后一道正宗的太湖绿茶,经过前三道茶的层层铺垫,喝起来更觉清新爽口,让人回味无穷。这四碗茶,喝的不仅仅是茶本身,更是震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是震泽人独特生活韵味的生动体现,每一口都仿佛在诉说着震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时光里,每一次来到震泽古镇,我总会按捺不住对美食的喜爱,来一碗香气四溢的酱鸭面,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油墩,买二块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定胜糕,再到河边茶馆悠然地坐着喝一会儿茶,时不时来上一碗皮薄馅大的蛋黄鲜肉馄饨,尝尝软糯香甜的麦芽塌饼、香脆可口的萝卜丝饼,临走时买上黑豆腐干、油豆腐和青菜团子带上。据说,慈姑烧肉,油豆腐烧肉是震泽古镇的经典菜肴,震泽油豆腐更是古镇的特色美味,那独特的味道,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这些琳琅满目的美食,不仅展现了震泽古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震泽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无论是传统糕点还是地方风味小吃,每一种都值得游客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看古寺的庄严,品茗茶的清香,尝糕点的甜蜜,吃小吃的满足,逛古镇的闲适,拍照片的乐趣,朋友邀我来的这次震泽之行,轻松又惬意,宛如一场美好的梦境。震泽古镇,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宛如一本古老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变迁,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每一次来到这里,都像是翻开一本古老而又常读常新的书,总能读到新的故事,感受到新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