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偶踏 心镜常磨》

澄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虹桥偶踏 心镜常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誉。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位于邗江区四望亭路,校区以临近瘦西湖而得名,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如文理楼、紫藤廊、半塘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虹桥位于瘦西湖区域,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系木桥,围以红栏,即王士祯诗中所说:“一字阑干九曲红”,故取名红桥。清乾隆元年改为单孔石拱桥,始称“虹桥”。 清乾隆十六年曾在桥上建亭,后亭倒塌。1972年扩建为三孔石拱桥,跨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冶春茶社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市郊酒肆,自醉白园始,康熙间如野园、冶春社、七贤居、且停车之类,皆在红桥。”民国年间,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一文中写道:“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指的就是冶春茶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宁禅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以年号为名,最初称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朝屡经修葺,清代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两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开发。</p> <p class="ql-block">  彩衣街是老扬州城一条老街。据《扬州画舫录》里记载: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麇集街内。彩衣街不长,只有300多米,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飞檐亭、马头墙、清水砖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苏迅,上世纪70年代生于江南小镇,壮年进城谋生,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从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于《北京文学》《清明》《大家》《散文》《雨花》《扬子江诗刊》等发表2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中短篇小说集《高手》、散文集《江南话》《簪花小唱》等,作品被《小说月报》等转载。现居江苏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