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2007年11月,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洛阳市启动建设新馆,2009年3月竣工,2011年4月16日,新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新馆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鼎立天下”。</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一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两大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为“河洛文明”,专题展览包括“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是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在2021年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洛阳博物馆荣登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影响力排名第9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馆初期</p><p class="ql-block">1957年,以洛阳市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展为契机,洛阳博物馆开始筹建。1958年5月,洛阳博物馆始建,原址位于洛阳洛南关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由于财政紧张,暂定关林庙为馆址,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博物馆合署办公,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辟为展厅。</p><p class="ql-block">196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解放军某部接管关林庙。博物馆人员返回后,暂住西关,业务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博物馆借王城公园的一座简易花棚,举办《文化大革命时期洛阳出土文物展》,这个花棚也成了洛阳博物馆的第二个临时馆址。</p><p class="ql-block">迁建时期</p><p class="ql-block">1972年,洛阳市政府批准建设博物馆新展楼。展楼由洛阳市设计院李传泽设计,分期施工建设。馆址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西段北侧,占地面积为35亩,文物库房3141平方米,办公楼1550平方米,展厅大楼展览面积为2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为攒尖、顶、双阙对称式仿古建筑,顶覆琉璃脊售瓦,古色古香,雄伟壮观。1974年5月,展楼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1974年10月馆址落成迁此。1975年,洛阳博物馆负责白马寺的修复,对外开放。白马寺成为博物馆的下属单位。</p><p class="ql-block">1980年,解放军某部将关林庙交还博物馆,博物馆将关林庙改造为墓志、石刻陈列。进入80年代,文物事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1年10月,根据职能分工,洛阳博物馆一拆为三。展览楼归洛洛阳博物馆,西关博物馆办公地划归新成立的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关林庙成立了洛阳古代艺术馆。洛阳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陈列、宣教和收藏保管。事业编制15名,下设陈列股和行政股。</p><p class="ql-block">建设新馆</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新馆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3月建成。2011年4月16日,新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2008年5月,洛阳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4月,举办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10月,先后成功举办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国际性大型展览。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古都洛阳的深厚底蕴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和特点。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主楼长230米、宽140米。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通过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揭示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洛阳博物馆2016年获得河南当代最美建筑一等奖。</p><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内总体布局主从有序,展厅集中布局形成两层的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等辅助用房集中成为三层辅楼,布置于展馆北侧。在形体处理上形成展馆为主体、辅楼为陪衬的格局。展馆一层按年代顺序布置通史基本陈列,二层布置专题陈列,可按顺时针组织环形连续的参观路线,亦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路线。将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并将大厅及主入口偏向西侧,在大厅东、北两侧环绕一个L型布局的过厅以延伸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展</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一层,展出面积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陈列围绕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以洛阳出土的历代典型文物为主体,以历史时间为顺序,串联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史迹、重要历史人物、科技发明等,展现古都洛阳文明变迁的历程,突出河洛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此陈列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铜斝(商代)</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座簋(西周)</p> <p class="ql-block">“登”铜卣(西周)</p> <p class="ql-block">窃曲纹铜鼎(战国)</p> <p class="ql-block">齐候铜盂(春秋)</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方壶(春秋)</p> <p class="ql-block">玻璃瓶(东汉)</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百花灯(东汉)</p> <p class="ql-block">玛瑙壁(西晋)</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展</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展厅总展览面积为800平方米,分为“惊世发现”“人文风采”“丝路印记”“精神家园”“流彩天工”五个单元,共展出各类唐三彩文物近百件,从人文、贸易、宗教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唐代洛阳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折射出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p><p class="ql-block">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的发展高峰,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周,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三彩蓝条马(唐代)</p> <p class="ql-block">黄釉伶佣(唐代)</p> <p class="ql-block">三彩鹦鹉髻女佣(唐代)</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陶马(唐代)</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基本陈列“河洛文明”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洛阳博物馆获“全国十大最佳文博传承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