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临沧七县一区(1 6)走进翁丁

🧧老木子

<p class="ql-block">翁丁村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山群落中最独特的地方。“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这里生活着传承了4000多年的佤族人民,保留着原始的民居建筑及其独有的佤族文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以其独特的佤族文化和原始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以下是关于翁丁村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1.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翁丁村距离沧源县城约30公里,海拔1500米,建寨已有400多年历史。村名“翁丁”在佤语中意为“连接之水”,因村中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而得名。这里曾是佤族原始社会的典型代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印记。</p><p class="ql-block">2. ‌文化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翁丁村的佤族民居以“干栏式”茅草房为主,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村中还保留着寨门、图腾柱、寨桩、木鼓房等传统建筑,展现了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图腾崇拜‌:寨桩是佤族的重要图腾,象征着人类繁衍生息和风调雨顺。每逢节日,村民会围绕寨桩载歌载舞,祈求丰收与平安。</p><p class="ql-block">‌神林与祭祀‌:村中有一片神林,被视为寨神和祖先的居所。佤族人崇尚自然,神林中的树木不可砍伐,祭祀活动也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3. ‌生活方式与习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塘文化‌:佤族房屋内设有火塘,火种被视为家庭兴旺的象征,除非特殊情况,火种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土葬习俗‌:佤族人实行土葬,不留坟墓,体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传统。</p><p class="ql-block">‌传统活动‌:每年翁丁村都会举办拉木鼓、打歌等传统活动,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现了佤族文化的活力。</p><p class="ql-block">4. ‌旅游与保护‌</p><p class="ql-block">翁丁村被列为AAAA级景区,是临沧人文风情旅游的必游景点。然而,2021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老寨夷为平地,烧毁了104间房屋。目前,当地正在努力恢复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5. ‌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翁丁村不仅是佤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其独特的文化、建筑和生活方式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翁丁村以其原始风貌和深厚的佤族文化底蕴,成为云南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尽管经历了火灾的打击,但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依然不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村落布局</p><p class="ql-block">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翁丁原始村落</p><p class="ql-block">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割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说,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说,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所以这个寨子的头人选在杨家。</p> <p class="ql-block">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长得非常茂盛。</p><p class="ql-block">此外,佤族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实行土葬,不留坟墓,所以说,到下次埋人的时候有可能挖到旧墓,这时你只要把墓穴中的骨头先拣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后再将骨头置于墓穴底,或放在墓穴外即可,绝不会有人说你乱动祖坟与你理论,这也是佤族节约土地资源的一大贡献。人死了,家里只能存放一天,然后就去安葬,每10天供一次饭,连续3次,3次以后也就是30天以后不再认坟,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图腾崇拜</p><p class="ql-block">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p><p class="ql-block">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p><p class="ql-block">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永不熄灭的火苗</p><p class="ql-block">佤族房屋的内部结构原始独特,铁三角是每家都必备的,用于生火、支锅做饭,煮猪食的灶一般在靠门的一角搭建。火塘自进新房生起火后,就要让火种保存下来,不得熄灭,就如汉人不能断香火一样,除非重建房屋或全村有什么大灾、送走旧年时才可以灭火外,那时又要举行取新火仪式了。</p><p class="ql-block">翁丁村是老年过后第一天即大年三十开始灭旧火取新火的,这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老人钻木取新火处,待搞好各种宗教活动后,各家各户就依次用干柴在燃烧的新火堆里点上火苗带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这火塘,不用火时,就用火灰把它埋起,用时再刨开吹一吹,火塘上有一个炕巴,主要用来烘烤东西,进门上方的这个简易0,是堆放杂物的地方。佤族置于火塘的三脚是家庭团结的象征,火塘用的火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另外,佤族还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亲,挨着火塘的0喻母亲。所以佤族家中的火塘、三脚、炕笆、0,过去外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一进门面对火塘正对面,一般是年老者及尊贵的客人方可上座,长辈的寝室也就是那个位置,一家人一般就围着火塘边睡,新婚夫妇,可在进门的左下方围出一间房间。一进门前方的右下角,一般是搞宗教活动、祭祖的地方。另外,翁丁村还保持着编织、纺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及手碓、脚碓等习俗。</p><p class="ql-block">翁丁村在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同时,正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生活方式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