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重庆十八梯及其周边街巷的人文故事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老城区,有很多传统风貌区,重庆十八梯便是其中之一。在已经公布的前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重庆已有10个街区榜上有名。重庆十八梯位于该市渝中区中兴路1号,南临解放西路,北临中兴路,坐落于长江江畔,总面积约88亩。区域内设有传统文化体验、国潮文创体验、国际交流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四大功能区域,其中比较有名的景点有:“较场揽胜”、“黄葛挂月”、“古井春风”、“于公挥毫”、大轰炸遗址、“响水茶香”、“巴渝人家”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重庆十八梯”这个地方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这就是“重庆十八梯”之地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十八梯展现的“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与空间特色,“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承载了市井生活的变迁,时空格局的演进,是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时空产物。同时,十八梯作为衔接老重庆上半城与下半城的纽带,也是“母城”文化的重要传承延续地,承载着山城人的记忆。花街子是重庆旧时最繁华的街巷,为十八梯历史风貌中的“七街六巷”之一。“花街鸟语”保留了自然风貌,以市井街巷的自然景观为观赏主题,凸显以花为名的山城生态休闲街区。十八梯东北端的月台坝,地势“临崖倚峭”却独享开阔视野。每至农历十五,满月与崖壁上盘根错结的黄葛老树辉映交错,呈现出“黄葛挂月”的视觉景象。因传说“月老”常化相驻境,故月台坝也具有爱情象征意义。月台坝区域是十八梯临崖观赏半山全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景点完整保留“一树一亭一坝”的景观布局,并预留基础设施,打造以月为媒的都市浪漫爱情表白地。</p> <p class="ql-block">  较场揽胜位于十八梯北端主入口的较场口,以直望解放碑(上半城)、俯瞰十八梯(下半城)为核心观赏要素,是十八梯标志性景观之一。该景点融合典型的“山水之城”设计元素,依据“寻山、探水、赏月、鉴城”四种视角,打造四处相应的观景空间,让其成为别样的文化艺术广场。这里,还有口古井相当有名。据有关资料介绍,南宋后期十八梯设有官道,旁侧掘有古井,井水甘甜,成为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相传水井的位置刚好十八级石梯,这也是“十八梯”的由来之一。景点取十八梯因古井得名的线索,创意性复原古井景观,打造人文艺术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大轰炸遗址,为重庆抗战时期的一个大型防空洞,它是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是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关注的重要载体。1941年6月5日,在日机持续五小时多“疲劳”轰炸中,十八梯、演武厅和石灰市防空洞隧道发生了避难者窒息践踏伤亡惨案,遇难者约2500人,酿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惨案”,又称“六·五大惨案”。景点以情境设计与体验互动的方式,重点展示抗战时期“跑警报”的难忘岁月,让游客感受“愈炸愈强”的城市精神。</p> <p class="ql-block">  沿着阶梯上山,在山道的顶端还有个大的佛崖。据《巴县志》记载,十八梯观音岩是府城佛教信仰中心,旧时在其下侧曾建有观音殿一座,后因大轰炸而损毁,其建筑为传统佛寺风格的围合小院。在善果巷左侧上行三十步阶梯“大观平”的崖壁上刻有十余尊菩萨像,因此得名“观音岩”。相传每至黄昏夕照,崖壁上的观音就栩栩如生,有文人见景生意,以所见所感取名“佛崖夕照”。景观以修复为主,通过挖掘大观坪摩崖石刻文化,对现存仅有的佛窟观音像和大观坪崖壁有选择地进行创新式修复还原,同时充分考虑夜间亮化形式,进一步突出景观特色。这里还有响水桥,它是府城八桥之一,因桥下流水作响而得名,是老重庆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茶楼酒肆众多。“水响备壶忙,水沸沏茶香”,景点还原堂会演艺的川东老茶舍氛围,融合茶馆配套传统曲艺表演,打造具有视觉、听觉、味觉全新体验,配合独特展陈,呈现山城“茶”文化的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  过去,重庆指的就是由十七座城门围起来渝中区,因此渝中区也被称为重庆的“母城”。老重庆的城门九开八闭,分别是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这九座开门和凤凰门、金汤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翠微门、太安门、仁和门这八座闭门。正是因为有这些城门的存在,渝中区才得以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多次抵御外敌的侵扰,让珍贵的巴渝文化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重庆渝中区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位于重庆十八梯附近的通远门,它是过去重庆九开门中,唯一不面水的城门。它的门设在城内最高处,门前一片深壑,无路可行,只有西边可通,但都在城垣的控制下,其险若此,是陆上入城的最后一道关隘。通远门是古代重庆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城门两侧都建有炮台,历来攻守都在此门。西边的佛图关若有失,便退守通远门。</p> <p class="ql-block">  通远门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重庆老城的正西方,瓮门东北向,正门横书“克壮千秋”四字;其瓮城门上书“通远门”三字,因通远门是古代重庆通往四川其它地区等地的起点,故名之曰“通远”。在通远门内,有一条不起眼小巷在当地十分出名,它就是领事巷,它是打枪坝靠南、通远门城门内的一条小巷子。长约0.2公里,宽约8米,由1-2米的青石板铺就而成。顾名思义,领事巷与领事有关。1876年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英国首先盖起了重庆城里的第一个领事馆,随后,其他西方列强也赶着在重庆建起了领事馆,这条本来籍籍无名的巷道也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领事巷。</p> <p class="ql-block">  与领事巷相连的是山城巷,它被称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建于明朝初年的老城墙,有清末重庆开埠时期修建的外国领事馆和教堂,也有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海派风格的石朝门建筑,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修建的学校、居民住宅,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聚集地。山城巷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在景区的出口,还有个山城记忆馆也值得一看,它定位于“追溯山城历史、解读山城风貌、品味山城记忆、展现山城精神”。山城记忆馆共分4层,馆内陈列了大量老重庆珍贵的书籍、影像、视频资料,展馆采用无线中央集中控制、沉浸式3D投影、大屏拼接、梦幻星空等高科技技术,与实景3D模型相结合,将旧时山城记忆重新呈现。</p>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十八梯附近,除了领事项巷和山城巷外,还有很多街巷值得一看,白象街和白象居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白象居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和白象街交汇处,白象居依据独特的山城地貌而建,交付于1993年。大楼共24层、无电梯,由六个单元楼组成,横向140余米,中层处设有空中连廊,将其连成一个整体。其1楼、10楼、15楼皆有出口,可通往不同的街区,巧妙地实现了高层变多层。白象街也是重庆的一条老街,在望龙门和太平门之间。这一条小街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名人,有陈毅、王芸生、周恩来等。有大清邮局、李耀庭公馆等建筑。白象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  走进白象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爬满岁月痕迹的楼梯和走廊。这些看似普通的建筑元素,在白象居却成了独特的风景线。白象居的改造并非大刀阔斧,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让老楼焕发新生。比如,墙上的涂鸦艺术、楼顶的天台花园、以及那些充满创意的拍照打卡点,都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白象居不仅仅是一处拍照打卡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在白象居的边上,是重庆非常有名的湖广会馆,它位于渝中区长滨路芭蕉园1号,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重庆湖广会馆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系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等清代古建筑群及仿古建筑的统称,会馆建筑大多沿袭明清时期四合院布局,采用不同的屋顶结构,如悬山、卷棚、歇山等形式,既承袭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带的典型建筑风格,又融汇重庆传统建筑特色。重庆湖广会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