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叶的语言

🍀一盏闲茶🍀

<p class="ql-block">  原茶树采下的鲜叶,又叫做茶青,一般为芽叶,很多时候也带着茶梗,是加工各种成品茶的原料。制作它们,就是通过相应的工艺手段,让茶青内含物发生变化,以最终形成适宜的感官或品饮感受。</p><p class="ql-block"> 鲜叶是成品茶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很难做出一款好的茶叶。名山也不例外,因为并不任何时候它们出产的鲜叶,都是优质的。好的鲜叶,必须有条件的限定。</p><p class="ql-block"> 怎样的条件限定呢?通常,以季节、天气、海拔、种植方式等为基底,且综合考其变量,达标者才宜。</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是恒定的,它们的变化,左右着茶叶内含物的单量、相互比例及总量的多寡,进而决定了我们将获得怎样的品饮感受。春跟夏秋,晴与阴雨,一样的吗?显然不是。消费者很多时候以原料的老嫩等级,去认定茶叶优劣,这往往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原料合适,即使无名之山,也出精品茶叶;离开特定条件妄言茶好,要么是利欲熏心的举镰者,要么便是懵里懵懂的就戮人。</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由于不能如茶农一样观察到种、采、制的全过程,对茶叶判断,通常只能依赖于“看、闻、品”。这样所得到的信息,即是鲜叶给予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鲜叶(或已为成茶)的“语言”,可以展现于干茶表面,更多地则是在叶底之中。它们裸呈在叶型的大小厚薄、叶梗的长短粗细以及颜色的深浅绿变上,更深藏在香气与滋味细微的差异中。</p><p class="ql-block">它们虽默不作声,却包含了关于茶叶品质判断的所有要件。如前所述的季节、天气、海拔、种植方式,更有加工的技法、程度、粗精,以及存储的标准等等。</p><p class="ql-block"> 对那些“语言”熟视无睹或者不识其含义,便无从辨析一款茶,也无从明了一款茶的好赖。这非常关键。但是,要破解那些“语言”,须得精深的专业知识作辩证地思维,同时,还得相应地实操训练,才可以达成。</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说自己懂茶,以去了多少茶山、喝了多少茶叶为背书;还有的听信他人之言,说某些类别的茶叶特别复杂,无法喝“懂”。前者给一片叶,他是看不出季节、阴晴的;后者给一口汤,他是辨不出苦涩、鲜甜层次的。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都不懂鲜叶的语言。</p><p class="ql-block">不懂,怎么可能通茶呢?!</p><p class="ql-block"> 鲜叶(或叶底)的语言囊括了种、采、制、藏全部,是一款茶叶其品质的绝对真相,它们一定反映在茶的香气与滋味当中,最终决定着我们的感官感受。不能倒推过去,又何言“懂茶”?</p><p class="ql-block"> 也因此,茶叶可能真有点复杂,也可能真比较简单。——就看你懂不懂“鲜叶的语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