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六开往绍兴的地铁人就多起来了,换乘绍兴一号线,会看到更多大人带着孩子出游的情景。挂壁电视里,有介绍景点的内容,画面转换,三翻两翻就能翻到兰亭去,茂林修竹,惠风和畅这些。兰亭景区位于绍兴城区西南的13公里处,有公交3路车直达,上车的除了我,还有另外三位,看上去都像是有文化的长者。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及家族弟子,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得诗37首并汇编成集,由王羲之亲自做序,此传世名作《兰亭集序》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如今稍通文墨的人,哪个不得念叼两句呢?车开出几站,所谓感觉上来的时侯,我坐那里想,就当时情况看,从会稽郡到山阴县去,这个乡县途程不近,必须骑马,车马随从或有。时年王羲之五十有一,官至晋右将军。其七岁善书,曾学于卫夫人。年十二,窃父枕中前代所藏秘书《笔说》读之,“不盈期月,书艺大进”。后曾于木板上书《祭北山文》,卫夫人见其书而泣曰:“此子将来必蔽吾名。”</p><p class="ql-block"> “会稽山”是否为山名,这是个问题。现在此地的山,名兰渚山,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种兰于此和设有驿亭,故名兰亭。</p><p class="ql-block"> “茂林修竹”:</p> <p class="ql-block"> 羲之平生爱鹅,曾为一道士书写《道徳经》后笼鹅而归观赏参悟,于书法方面勤而习之。上图这个“之”字,出自兰亭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之句,点似鹅头。下图为兰亭景区“鹅池”碑亭旁的鹅池,我在拍照时,感觉这几只大鹅已能揣摩游人心态,向有光处走,于镜头前也很配合:</p> <p class="ql-block"> 过桥后不远即“蘭亭”碑,碑高1.73米,也是有碑亭,字为康熙御笔。再住下去,隔着十几米就能听到前面电嗽叭里在喊,是于熙攘嘈杂中指挥人众拍照的声动:</p> <p class="ql-block"> 流觞亭是为纪念王羲之“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三字为清光绪年间江夏太守李树堂题,亭屋内有“曲水邀欢处”匾额和《曲水流觞图》,还陈列有当年流觞所用酒具复制品以及与《兰亭集序》有关的印刷文本。</p><p class="ql-block"> 这是亭屋外的曲水流觞处:</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包括王羲之在内的42位文人雅士列坐于曲流两侧,将盛满酒的羽觞(漆耳杯)置于清流之上,听凭其顺流缓缓而下,其旋转停驻处所对之人须即兴赋诗,或饮(罚)酒三杯。据《世说新语·企羡》注引记载,流觞之杯曾三次停于羲之身前,前两次皆敏捷成诗,第三次因微醺,以“罚酒三斗”代诗(晋制一斗约合两升)。又于暮色中趁酒意书写《兰亭集序》序文,出现多次涂改却成神品。关于曲水流觞,2011年绍兴文理学院曾就此过程进行过流体力学模拟,使用复原晋代羽觞在1:1溪道中测试,酒杯平均漂流7.8米后自然停止,停留时间与5-7秒完成诗句构思的时间吻合。由亭屋内的《曲水流觞图》可见,这一文人互动场面,有诗,有酒,有监酒官,契合时尚。参与者宽衣博带、依石临流的恣态,正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视觉呈现。</p><p class="ql-block"> 在流觞亭东侧,是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王右军祠。我这张照片拍于进门处的庭廊之下,时已近午,游客们兴致勃勃,春日出游的这个巳时(9-11点),恰合兰亭雅集赋诗用酒的那个时辰:</p> <p class="ql-block"> 祠内中间有池,名曰墨池,印象中有二百平米见方的样子,有桥路可通墨池之上的墨华亭。祠堂正厅是王羲之汉白玉塑像,上悬“尽得风流”木匾,两侧为《兰亭集序》摹本挂屏。祠内左右两侧的环廊墙壁上为年代不同的摹本石刻,且置有桌椅可供游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流传过程充满传奇色彩,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获取真迹的经过最为后世津津乐道。其真本最初珍藏于王氏家族之中,南朝至隋朝年间,传至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智永临终前传给弟子辨才。后至唐代,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派监察使萧翼假扮落泊书生,携王羲之杂帖接近辨才,取得信任后,趁辨才外出,以李世民诏书取走此真迹。太宗在得到《兰亭序》真本后,如获至宝,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南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此真迹以“双钩填廓”手法摹成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可以认为,后世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的风气自唐代开始兴起,并在历代皇族与民间形成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于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序》全文:</p> <p class="ql-block"> 此碑高6.86米,宽2.64米,背阴为亁隆游兰亭时即兴所做的一首《兰亭即事诗》。祖孙二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故此碑有“东南第一大碑”之誉:</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𤋮,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1661-1722),为推行其治国方略中的认同意识,于1684年南巡期间,曾往孔庙亲祭孔子,行三跪九叩礼,并将朱熹升配孔庙“十哲”之列,以确立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故绍兴兰亭这里的建祠立碑,也可看做是文化认同的一种延伸。</p><p class="ql-block"> 临池十八缸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相传王献之随父学字,练了三缸水后认为字已写得不错,便拿一些写好的字请教于王羲之。王看后默默,仅在一“大”字上加写一“点”,成为一个“太”字。其母看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自此刻苦研习,在练完十八缸水之后,在书法方面终成一代名家。王羲之曾用几年时间专门写一个“永”字,并认为此字具备楷书八法(侧点、勒横、弩竖、趯钩、策提、掠撇、啄短撇、磔捺),写好这个“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过去我在学习硬笔书法时,在有关杂志上见到过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何为“快雪时晴”?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p><p class="ql-block"> 这像是一张字条,寥寥几句,字意与人品,无不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