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父亲总会带着我们来到烈士陵园。他站在墓碑前,目光深沉,给我们讲述那些关于他的战斗故事。这里有他最要好的战友长眠于地下,他们的名字刻在冰冷的石碑上,却在父亲的讲述中变得鲜活,他说话时如亲临战场,我们都瞪大眼睛听得入神。</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这天还冷,1946年我们接到了东北战场的求助增援,他所在的北京顺义支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艰难行军,装备简陋,武器大多是缴获的“汉阳造”步枪和手榴弹,身上的军装单薄,脚上的棉鞋早已被冰雪浸透。在一次遭遇战中,父亲所在的连队伤亡惨重,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多次带领战友们打退敌人的进攻。然而,由于长途跋涉和恶劣环境,他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开始咳嗽不止,甚至咳出血来。尽管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不愿掉队。一天,部队转移途中遭遇伏击,父亲在奔跑中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一口鲜血涌上喉头。就在这时,他一低头看血一颗子弹擦过他的头皮,在额头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但捡了一条命。战友们将他扶到安全的地方,卫生员为他包扎时,发现他的肺部已经严重受损,必须立即治疗。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治疗,父亲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药物勉强维持,继续跟随部队行军作战。</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里,部队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被困在冰天雪地中,断粮多日,只能啃食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充饥。战士们的体力一天天下降,但他们的意志却更加坚定。父亲和战友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着。一天,部队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炸毁敌人的一座弹药库。父亲主动请战,带领一支小分队趁着夜色出发了。他们在雪地里艰难跋涉了几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然而,敌人的防守非常严密,小分队在接近弹药库时被敌人发现。激烈的战斗再次打响,手榴弹和子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火光。在战斗中,父亲的手臂不幸中弹,但他依然坚持战斗,直到弹药库被成功炸毁。这次任务的胜利,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如今,父亲虽已不在了,但每到清明时节,我依然会来到这里,寻找儿时的记忆,寻找父亲的影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翻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记录父亲的故事。我决定将他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窗外,春雨绵绵,滋润着大地。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我知道,父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激励着我的家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