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成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始十年(249),司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洛阳。最终,曹爽兄弟及其亲党要员悉数被杀,同时三族被诛。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种结局,本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大权在握的曹爽不会被司马懿轻松拿下,任其宰割,输得如此“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当时曹爽陪皇帝前往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对此,《世语》记载:“爽兄弟先是数俱出游,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由此不复并行。至是乃尽出也。”在大司农桓范看来,掌控全局的与主管禁兵的,不能同时出城。但是,对此提醒,曹爽不以为然,觉得没有人敢向他挑战。试想,如果曹爽把主管禁军的弟弟留在城内,司马懿还敢动手吗?本来,在桓范提醒后曹爽兄弟不再同出,但最终还是并行。这说明,在曹爽的内心中并没有丝毫的忧患意识。</p><p class="ql-block">司马懿发动兵变,桓范得到消息后,没响应太后的召见,而是伪造诏令打开了平昌门,拔取了剑戟,杀掠了将门侯,向南跑到曹爽那里。桓范劝曹爽让皇帝车驾去许昌,招募外兵。曹爽兄弟犹豫未决,桓范又对曹羲说:“时至今日,您一家想当贫贱百姓还可以吗?况且匹夫挟持一个人质,尚且想要活下去。现在您与天子相随,号令天下,谁敢不响应?”曹羲仍不能采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曹爽,让他早日亲自回去请罪,曹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那么,曹爽为什么不听“死忠”桓范的劝谏,而采纳许允、陈泰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建议呢?</p><p class="ql-block">对此,《世要论》记载:对桓范的建议“羲兄弟默然不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指司马懿)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从中可以看出,曹爽兄弟对司马懿仍抱有幻想,觉得自己之过无非是与司马懿、与皇帝的关系远近处置不当而已,只要追随他就是了。</p><p class="ql-block">看看,多么幼稚的想法呀!马上就要变成人家的刀下鬼了,还在哪里妄思刽子手拉自己入伙做“朋友”呢!</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曹爽最大的教训就在于,长期在曹魏政坛的说一不二,让自己形成了一种只思利、不思患的思维习惯,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对面临的祸患轻视弱感。客观地看,高平陵兵变,与其骂司马懿老奸巨滑、善于演,不如怨曹爽头脑简单、讷于患!</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