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郁氏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郁氏记载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郁</span>华,他是上古时期的先人,因其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大禹尊称他为王师,郁华是郁氏族人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二、成仙的郁林</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郁华的后裔<span style="font-size:18px;">郁</span>林修炼成仙,从而成为万众追逐的神奇榜样,他的子孙后代也倍感荣耀,甚至一度把郁林的名字作为姓氏,成为复姓的郁林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姓郁林氏逐渐又简化为单姓郁氏,郁林也就成为了郁姓家族传说中的一位重要祖先。</p> <p class="ql-block">三、春秋时期的鲁国丞相郁黄</p> <p class="ql-block">郁黄也叫郁贡,官至鲁国相,是中原郁氏祖先中最早能够考证到的郁氏祖先。郁黄在鲁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鲁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郁黄生于大名府睿县,即五鹿城,位于现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一带。</p><p class="ql-block">在网上查了一下,五鹿城的来源还是有故事的:春秋时期,卫国曾以朝歌为都城。公元前660年,北部狄人进犯卫国,卫懿公率军抵抗失败,朝歌被狄人攻陷。后来齐国帮助卫国在楚丘重建新都。为了避免再次遭遇狄人的侵袭,齐国还在今大名县东部为卫国建造了一座新城,作为卫都的门户,并取名“五鹿”。这座五鹿城便是大名府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地位重要曾被叫做"北京",也是水浒传里写的"陪都",如今降为一个县城。虽然几经战火,城池被毁,但古城的恢复能力超强,至今还保留了修复后完整古城。</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郁黄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史称“黎阳公”,其封地亦因称为“郁”。</p><p class="ql-block">浚县的"黎阳故城"现在是河南唯一的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郁黄后裔繁衍至今,形成了郁氏这一姓氏。现在的郁氏继承这一脉的居多,特别的在现在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黄氏,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四、太平桥郁氏一脉的始祖学思公</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郁氏一脉的记录始于唐代,也算不容易了,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太平桥一脉的始祖是在唐代从黎阳移居山西泽州高平县的学思公。</p> <p class="ql-block">了解一下先祖学思公移居的城市:山西省晋城市北部的高平市,曾被叫做“长平”,是战国末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地方,该战奠定了秦国的崛起之路,也改变了华夏历史的走向。</p><p class="ql-block">高平(长治)也是炎帝的出生地,在《后汉书·郡国志》、晋代《上党记》、后魏《风土记》等有相关记载。关于炎帝的出生地还存在另外的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高平现在是一座活的“中国古建博物馆”,全县共有1574处文物,1300余座古建筑,其中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金时期古建筑数量更是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对学思公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博学能文,高尚其志,为政于家,孝友传世,道仰先贤,德垂后裔。</p> <p class="ql-block">五、二祖廷规公</p> <p class="ql-block">学思公之子郁圆,尊称廷规公,唐朝进士,任太子校书郎,即在东宫太子的学馆内负责校勘典籍的官员。官位九品,是个最小的芝麻官,但是能接触到未来的皇帝,也该是千挑百挑被选入的。</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为他的画像提赞,"昔吟先生诗,简洁复研链。君诗可得闻,君颜不得见",可见老祖宗的诗不华藻,但是有深意,是个实实在在进士文人。</p> <p class="ql-block">六、三祖延庆公:<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迁之先祖</span></p> <p class="ql-block">郁祝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祖之子,</span>尊称延庆公,来吴平江府(今苏州)任推官,因江淮骚乱(可能就指唐朝的安史之乱)遂定居平江府,占籍为吴人。北宋时期郁祝的第七世孙郁祚公迁往昆山。元末时期郁氏家族中的十六世日新公以医术闻名,迁居至常熟沙溪,在常熟沙溪家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的沙溪属于太仓,是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建立太仓州时从常熟分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七、第七世以行公:户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宋代后有成绩的族人逐渐增多,其中职位最高的为第七世以行公师醇(宋代的户部尚书),学问最高的有几名进士。</p> <p class="ql-block">八、第二十一世重楼公:锡邑青城始祖</p> <p class="ql-block">重楼公于明代成化20年(1485年),自沙溪移居无锡县北门外青城乡。当时的青城乡也有属江阴一说。</p><p class="ql-block">在重楼公来无锡之前,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九世的郁肇从沙溪迁居无锡龙山。这一支郁姓后来在无锡繁衍生息,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迁居至大池(现今的东大池,惠山南)的郁姓家族,发展最大,形成了大池支脉。</span></p> <p class="ql-block">九、第二十三世棠公:唐沧支脉先祖</p> <p class="ql-block">重楼公后人在堂沧,由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孙第二十三世郁棠一脉传承,郁棠也就成为堂沧支祖,</span>也叫北郁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棠沧也就是现在的前洲塘村,过去前洲也有泉州一说,最通俗的叫法就是北郁巷。</span></p> <p class="ql-block">十、第二十三世棣公:太平桥支脉先祖</p> <p class="ql-block">郁裳的二弟郁棣则移居太平桥附近,为太平桥一脉支祖。</p><p class="ql-block">太平桥在前洲街南,后形成东西两块的一条居住街,和北郁巷对应,俗称南郁巷,目前已是历经500多年,更有子孙遍及世界。</p><p class="ql-block">南郁巷也就成为了我的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十一、南郁巷的一些大事</p> <p class="ql-block">郁氏棠沧祠堂分堂初建于道光年间,在北郁巷,后因不慎失火被毁(辛丑年,1901年),在1903年重建,但规模缩小,又经40余年日渐破落,为方便南郁巷子孙就近祭奠,故于1947年集资建祠,1948年夏天落成(见图)。</p><p class="ql-block">在集资建祠庙的同时,决定同时新建小学,小学的名称叫"树人小学"。</p><p class="ql-block">而新建小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因为经历了元、清两代,先人认识到我们没有被蒙、满统治者所同化,反而最后同化了他们,就是因为我们有文化和历史的底蕴(族谱上写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南郁巷在2011年新建惠山城铁站时被整体拆迁,老的南郁巷已经全部消失,只留下了住在谢丽花园内的南郁巷的后裔子孙。</p> <p class="ql-block">十二、我对南郁巷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见过爷爷和亲娘(无锡人的奶奶叫亲娘),爷爷金培,亲娘巧娣,爷爷是种庄稼的好把式,亲娘是个持家的小脚女人,在家里爷爷说了算,亲娘则是个没脾气的好人。</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到暑假寒假,父母都会把我带到乡下,当时看到的村里的房子和图上是一样的,不过没这么破落,这张照应该是废弃后等待拆除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灶头和我的印象是一样的,就是新了一点,记得灶头边的窗外有个1平米左右的小空地,里面一直养了一只乌龟,好像是一直活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个锅是用来洗澡的,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在锅底点火烧柴,水烧热后就可以进锅里洗澡了。洗澡的地方是放在最后的一间屋里,记得洗澡锅就在猪圈的旁边,一边洗澡一边可以听着猪在叽里咕噜的叫,另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具也都放在这</span>个屋子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最奇葩的是茅坑,就在后屋的外面,每家都一样,用自家的粪养自家的田,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当时男的大便好像就是直接蹲下就干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爷爷金培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亲娘冯阿巧是冯湾的人,其实冯家和南郁巷的东头就隔了一条河,亲娘从小被裹脚,是个小脚女人,出门走路估计走不远。</p><p class="ql-block">而这张照片是上世纪60年代,我爸带着亲娘去苏州美琪照相馆拍的。估计这次可能是亲娘唯一或不多的几次出远门。</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和亲娘都是80岁左右离世的,亲娘先走,爷爷过半年后走的。在他们那个年代,也算是长寿的了。爷爷的走完全是因为亲娘走了引起的,他整天念叨着"我也要来了",自己的主观意志起了决定的作用,走的时候是白天,靠墙坐在晒场上的家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走的,发现时撑的拐杖已掉落在地,人斜靠着椅子,几乎达到了高僧坐化的级别。</p> <p class="ql-block">在亲娘过世时,我赶回老家祭奠,也借了个相机去拍了几张照片,现在看来是我上辈难得的合影照了。</p><p class="ql-block">1.爷爷坐着的照片</p><p class="ql-block">2.爷爷带着四个儿子的照片</p><p class="ql-block">3.女儿和四个媳妇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需要去找,待补)</p> <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理清我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也表达对郁氏先祖的崇敬和感恩,我族虽小,却也是源渊流长。</p><p class="ql-block">注:所有图片来自族谱、自家照片和公开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