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个体生命的生长有没有规律可循?人身心发展关键期教育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从本篇开始,将分九次逐阶段谈谈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人个体的生命是按一定周期生长着。男性以八岁为一个周期,生长周期依次经历幼男、少男、青男、帅男、猛男、壮男、男人、老男和老男人九个阶段;女性以七岁为一个周期,生长周期依次经历幼女、少女、淑女、靓女、美女、熟女、女人和老女人八个阶段。男人的生长周期比女人多一个,这在男女退休的年龄上体现得很明显,过去规定男60岁、女55岁退休,将来有可能修改为男65岁、女60岁退休,这都与男女的身心生长周期相吻合一致。</p> <p class="ql-block"> 人个体的生命生长规律在古代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中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呢?《黄帝内经》,位于中国传统中医经典著作之首,是全世界最早最完善的人体科学与气功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与生活相联系并升华为哲学的代表作。历代致力于中医事业的仁人志士,都必须精通这部具有母系统或总规律的中医知识宝藏,才会有可能成为中医名家。换一种说法是,没有学习和深入浅出地研究《黄帝内经》的中医大夫,就绝对不会成为中医名家。</p> <p class="ql-block"> 同理,教育虽不医治人的生理疾病,但要关注和矫治受教育者的心理精神问题,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身体、心理及精神的健康谐调成长,也一样要通过《黄帝内经》去了解人个体生命的生长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与矫治。可以这样说,了解人个体生命的生长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p> <p class="ql-block"> 从教育意义上说,了解人个体生命的生长规律,就是了解人个体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并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正确的教育。人个体生命生长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关键和重要,怎么强调与重视也不为过。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人特别是青少年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或耽误了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有的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造成终身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一、人个体生命身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幼男幼女阶段。</p> <p class="ql-block"> 男性八岁以下为幼男阶段。虽然为男孩,但男性特征并不明显,常和女孩一同玩耍,“青梅竹马”就是这个年龄段。这是男性生长的第一个周期,男性生理还没有发育,谓之幼男阶段。</p> <p class="ql-block"> 女性七岁以下为幼女阶段。虽然为女孩,但女性特征却并不明显,常和男孩一同玩耍,除“青梅竹马”外,“耳鬓厮磨”“两小无猜”也是这个年龄段的标志。这是女性生长的第一个周期,女性生理特征没有发育,谓之幼女阶段。</p> <p class="ql-block"> 幼男幼女阶段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规律。这一阶段,大约经历婴儿(0—1岁)、婴幼孩(1—2岁)、幼儿园小中大班(2—5岁)、学前班(6岁)、小学一二年级(7—8岁)五个时期。幼男幼女阶段,从生理发育上并不明显,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说,却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关键期。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这一时期的儿童有31个敏感期,虽太细致,但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本质是一致的。简言之,这一阶段以下几个身心发展关键期是必须要加以高度关注和重视的。</p> <p class="ql-block"> 一是学习咀嚼关键期,即在6个月以后,教孩子学会好好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有规律地节制进食,能接受不同的食物,方可保障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 二是秩序规范关键期,两岁半到六岁之间,即养成在公共场合守规矩,不吵闹的习惯。这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p> <p class="ql-block"> 三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即三到六岁之间,教孩子说话。语言的丰富、表达的流畅就取决于这一时期,所以应多与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讲故事,背古诗、童谣、儿歌等。孩子的一张巧嘴就取决于这一阶段。</p> <p class="ql-block"> 四是想像力发展关键期,即二到八岁之间,应多鼓励孩子乱写乱画,教孩子画画。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就是这一时期奠定的!</p> <p class="ql-block"> 幼男幼女阶段即七八岁前是人格成长的起始阶段,尤以3岁左右的“养育”和“培育”为第一个绝对关键期,它奠定人的一生根基,一旦出了问题对一生的成长将是毁灭性的。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应由家庭来完成,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一阶段的任务就两点:一是“养”,使其健康生长起来,就是让孩子吃好,补足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这也是一种教育,谓之“食育”;二是“育”,即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一生品德的养成奠基,在“养”中进行培育,谓之“养育”。</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十而立”,但对人一生来说,不是“三岁看小”,而是“三岁看老”,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在孩子三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对“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世界,只在一旁照料和监护。孩子三岁前后,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p> <p class="ql-block"> 要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熊孩子”,就要从“三岁”前后开始培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培养教养,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按照古人的教育经验,“三岁”的状态就决定了青少年时是个什么样子,“七岁”的状态就决定了人一生是个什么样子,说明这个阶段的“养育”和“培育”一旦出了问题,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也就基本上失败了。</p> <p class="ql-block"> 国外成功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规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热爱蓝天,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热爱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家也同样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也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p> <p class="ql-block"> 幼男幼女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只是在每一阶段存在分工不同、主次不同罢了。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父母教育在幼孩阶段的规律是: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p> <p class="ql-block"> 不要以为孩子一到六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一到六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六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大多成为“问题孩子”。</p> <p class="ql-block"> 考察孩子成绩与父母关联性发现: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所以,孩子在七八岁之前,做父母一定要自己亲自带大孩子,进行“亲子陪伴”的养育和教育,绝不可推给别人。</p> <p class="ql-block"> 但不幸的现实是,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21世纪的前一二十年,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一批批、一代代的年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下的孩子从小就不在自己身边长大,多由隔代养育而成。在奠定孩子人生根基的第一个绝对关键期,并不是孩子父母自己亲自带大,基本没有“亲子陪伴”,一批批、一代代的“留守儿童”出现的同时,一批批、一代代的“问题孩子”随即产生。既使孩子父母自己亲自带,也因只生一个孩子,多加溺爱,往往不能正确“养育”和“培育”,最终培养成为“熊孩子”一个。</p> <p class="ql-block"> “问题孩子”“熊孩子”在21世纪的前一二十年中国的大中小学直至幼儿园,都普遍存在着,而且数量不减反增。从过去国家教委提倡“素质教育”,到现在国家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说明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这将是中国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社会普遍性问题,对中国社会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说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 幼男幼女时期的教育,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力所能及的帮做家务;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都和孩子一起进餐,并一直坚持到初中毕业。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通过“唠叨”建立起来的。这个阶段关键是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在六岁之前进行性格培养,奠定健全人格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