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巳节有一项很著名的活动,叫“曲水流觞(shāng)”。这本是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就是在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p><p class="ql-block">此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续齐谐记》所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曲水流觞” 有两大作用:原本是祈福免灾的活动,后来发展成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所以又增加了欢庆娱乐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上巳节偕谢安、孙绰等42位贵族亲朋,在兰亭修禊后,举行了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传为为千古佳话,传世大作《兰亭集序》就是此时所创。这一儒风雅俗甚至一直留传至今,历史上无数文人雅士曾经参与过这项活动,很多权贵富户为追求风雅还专门为此修建凉亭。亭内凿有弯曲回绕的水槽,客人们依次围坐,任酒杯在水槽内流动,饮酒赋诗,以此为乐。</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那场醉 .</p><p class="ql-block">都醉了谁?</p><p class="ql-block">明人赵原初的《兰亭图》上,标示出了14个人名,有谢胜、谢瑰、任凝、羊模、后绵、吕系、刘密、孔炽、卞迪、曹礼、丘髦、劳夷、华耆,还有一个没标人名的,是王羲之本羲无疑了(图二)——当然,这不是全部人名。</p><p class="ql-block">那天总共有42个人,他们是:</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凝之、王宿之(王肃之)、王彬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怿(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曹华平)、桓伟、王元之(王玄之)、王蕴之(王蕴)、王涣之、谢瑰、卞迪、丘髦、王献之、羊模(杨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后泽)、华耆、谢胜(误为谢滕)、任儗、吕系、吕本、曹礼(曹禋)。</p><p class="ql-block">这42个人里,有一堆是王羲之的儿子;有一堆是王羲之的下属,比如羊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粉,比如谢家的,郗家的,庾家的。</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所有的兰亭图里,这几乎是独有的一卷。</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像中国这样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这种崇拜,通过对《兰亭序》的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中国人把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崇拜,毫无保留地寄托到王羲之的身上。</p> <p class="ql-block">公元6世纪的一天,一个名叫周兴嗣的员外散骑侍郎突然接到梁武帝的一道圣旨,要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供皇子们学书之用,要求是这1000个字不得有所重复。</p><p class="ql-block">此篇《千字文》实际只收选了王羲之书写的999个字。但不论怎样,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样的文字:“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p> <p class="ql-block">至于《兰亭序》的辐射力: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除了兰亭墨迹、法帖、绘画外,还有一些以宫殿器物,延续着对兰亭雅集的重述。它们有一部分是御用实物器物,发御用笔、墨、砚等;也有一部分是陈设性和纯装饰性器物,如明代漆器、瓷器等。有关兰亭的神话,就这样一步步升级,并渗透到宫廷的日常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北京到底有多少“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曲水流觞亭,建于明代,位于中南海南岸、韵古堂东面,是一座水中方亭。亭内石地上凿刻有九曲水槽,康熙帝题额“曲涧浮花”,“流水音”则是乾隆所题。亭后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水引入亭后,在水道中宛转回流之后排入湖中。乾隆皇帝平定回疆叛乱后,曾于上巳日在此处赐宴功勋将士。这就是普通人看不见的流杯亭。</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座叫禊赏亭,位于故宫乾隆花园古华轩西侧。此亭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攒尖顶,平面呈凸字形,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在东西突出的抱厦内,于地面凿出如龙似蛇的水槽;亭南有假山,山后有井,井前有缸,缸底有洞;进行曲水流觞活动时,需要人工从井中汲水、注入缸内,水从缸底流出,经过假山流入水槽。其实这座流杯亭原来也是看不到的,因为乾隆花园儿原先是封闭区域,不过前两年已经重修今年9月即将开放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是最容易见到的,应该也是曝光率最高的,它叫猗玕亭,在京西潭柘寺。毕竟潭柘寺是对外开放的,门票也比故宫便宜点儿,潭柘寺号称“十景”,第六景"御亭流杯"指的就是猗玕亭,所以见到它的人应该是最多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曲水流觞亭位于恭王府花园里,叫做沁秋亭,就在园门东侧。此亭为八角攒尖顶,亭后假山中有一眼井,在进行曲水流觞时,也需要借助人力、从井中汲水注入水渠,然后缓缓流入亭内水槽;沁秋亭的水槽设计得比较有意思,从东西看像水字,南北看像寿字,取“水常流,寿常有”之意。</p> <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另外三座,其中两座位于圆明园,谁都知道……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虚朗斋</p><p class="ql-block">虚朗斋位于丽瞩楼南,原为康熙行宫,乾隆建静宜园时将此处改为中宫,是静宜园中规模最大、陈设最豪华的一组建筑群,为乾隆游览香山时驻哔的寝宫。</p><p class="ql-block">香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原建筑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