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鲥鱼

田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阳春三月,百花齐放,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大自然总会赠予我们无数美味佳肴,其中,鲥鱼便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据电视台介绍,无锡映月湖公园旁有饭店供应鲥鱼,特约好友一同前往品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鲥鱼主要产于长江下游,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与刀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鲥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长在海里,在每年春夏之交游回长江产卵,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从入海口游至长江,其他时间都不出现,准时而守信,古人在造字时就在鱼字偏旁右边加一个“时”字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种种原因,野生的鲥鱼早已灭绝,加上长江等江河湖泊十年禁捕,多数人都没有品尝过鲥鱼的滋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宋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轼赞美鲥鱼的诗句是“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该诗既介绍了鲥鱼的烹饪方法,也介绍了品尝鲥鱼的时令,还介绍了鲥鱼的大小,更称赞了鲥鱼的风味。“此中风味胜莼鲈”,说的是鲥鱼的风味胜过“莼鲈”。“莼鲈”是成语“莼鲈之思”的缩写,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也就是说吃了鲥鱼之后,忘却了对家乡的思念。可见鲥鱼对苏东坡的吸引力有多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烹饪鲥鱼跟其它鱼类不同,仅仅去除鱼鳃和内脏,并不刮除鱼鳞。鲥鱼带鳞吃主要原因是其鳞片下富含脂肪和胶质,能显著提升鱼肉的鲜美口感和营养价值。我们这一次吃的是酒酿蒸鲥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酿蒸鲥鱼,是传统名菜,属苏菜系。做法是将鲜鲥鱼去内脏(不去鳞),洗净放入适量酒酿和熟猪油,加葱、姜及调料,上笼蒸15分钟左右而成。这样一道清蒸鲥鱼便完成了。鱼肉白嫩如玉,汤汁清香四溢,配上鲜亮的配料,令人食欲大增。品尝一口,鱼肉鲜嫩多汁,口感滑嫩,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鲥鱼价格昂贵,我们点了半条鲥鱼,价格为198元。平时吃的人并不多,因此都是客人点了之后,现杀现蒸,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好菜不怕晚,好在其它菜肴已经上了,可以边吃边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分钟不到,长长的鲥鱼盘端了上桌。随即拍照留念。经过仔细品尝,觉得鲥鱼的主要特点是肉质细腻而嫩,鱼肉吃在嘴里感觉“肥露露”的,因为鱼鳞锁住了鱼肉的鲜味和脂香,鳞片在高温下软化后与鱼肉融合,形成“肥而不腻”的独特风味。鲥鱼鳞片下方的脂肪层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不仅赋予鱼肉滑嫩的口感,还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骨骼健康等益处。 另外一个是味道觧美,有了酒酿的加持,还有一点酒香和甜酒酿特有的甜味,使味觉的层次感更为丰富。作为食客,我们并不关心鲥鱼的营养价值,着重于好不好吃,无锡人更讲究一个“鲜”字。鲥鱼在细腻、嫩滑、鲜美、肥厚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难怪苏东坡吃了之后不再想家了,鲥鱼不愧为“鱼中之王”的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江鲥鱼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功能性灭绝。为保护鲥鱼资源,中国于1987年发布禁捕令,并将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级保护动物。现在我们能品尝到的鲥鱼,是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人工培育而成,而且产量并不高,只有少数有实力的饭店才有供应。作为鱼中珍品,偶尔品尝一下也未尝不可,确实物有所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