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又一村】摄途漫笔<br> 《乙巳新年走闽粤》(50)<br><br><h1><font color="#167efb"><b> 廿六.闽粤民俗烟火气</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 <br> 这次闽粤之行,感觉有一些看点很有南方特色,和北方那些城市不一样,因此也一一记录了下来。<div><b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1【海上天后妈祖庙】</b></font></div><div><br><div> 国内大多寺庙都是供奉释迦牟尼或观世音菩萨的,然而在南方沿海许多地区是供奉妈祖天后的寺庙。</div></div><div><br></div> <div><br></div> 妈祖信仰是中国沿海地区传统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起源于宋代莆田,由于海事活动的频繁以及历代统治者对妈祖的赐封,使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信仰随着航海者的足迹四处传播。到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3亿多妈祖敬仰者,近万座妈祖庙宇,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妈祖已然成为了沿海广大地区华人同胞们的精神支撑。<div><br></div> <br> 汕尾的妈祖石像高16.83米、由468块福建莆田花岗岩雕刻而成,面朝大海,衣袂翩然,巍然矗立在凤仪台上,仿佛守护着汕尾的万顷碧波。,梅州、汕头、潮州所到之处都有妈祖庙,祖庙内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香客络绎不绝,里面香烟袅袅,烧香拜佛的大多还是年轻人和小孩。信徒们虔诚地跪拜在妈祖像前,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div><br></div> <br><font color="#167efb"><b>2【水浒好汉英歌舞】</b></font><br><br><div> 这次到了闽粤之后,才第一次听到见到“英歌舞”这个传统舞蹈。英歌舞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明代,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密切相关。相传,梁山好汉为攻打大名府,乔装成卖艺人,以舞蹈形式混入城中,这种舞蹈逐渐演变为英歌舞。表演者常扮演梁山好汉的角色,如宋江、李逵等,通过舞蹈展现他们的英勇形象。</div> <div><br></div> 英歌舞还被认为与古代傩舞有关。用于驱鬼逐疫、祈求平安。英歌舞中的一些动作、道具(如木棒)和仪式(如驱邪)与傩舞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其深厚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英歌舞常作为庆典表演,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 <br> 我在街上看到两次英歌舞,还特地去剧场看了一次。三次总结的观后感如下:真正的英歌舞应该是大街上看的,看的是一种气氛,一种热闹,场子里的表演纯粹就是捣糨糊了。<div><br></div> <div><br></div><font color="#167efb"><b>3【佳节欢庆醒狮舞】</b></font><br><br><div> 此闽粤之行,先后看到三次舞狮表演。佛山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间的庆祝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南广东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每逢节庆及重大活动、庆典,必有醒狮助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div><div><br></div> <br>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在经济冲击下,许多年轻村民都外出谋工,很多村民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醒狮活动。只有春节期间,流落在全国各地的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回乡探亲,才参与了这么一个表演。听说正月十五以后又要各自返程,所以只有过年时分才是这些村落充满生机最热闹的时刻。<div><br></div> <br><font color="#167efb"><b>4【美食之都潮帮菜】</b></font><br><br><div> 潮州以“中国美食之都” 的称号吸引着八方食客。大酒店里坐满了食客,小摊位前也人头攒动。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百年老字号的精致传承,蚝烙、鸭母捻、达濠鱼丸、卤水鹅肉、砂锅粥、鱼生……每一道菜都藏着匠人的坚持与岁月的沉淀。舌尖上的潮州,永远让人意犹未尽。正如当地人常说:“来潮州,吃三天三夜也吃不完。”</div><div><br></div> <br> 久闻潮汕生腌海鲜大名,主料包括虾、蟹、花螺、雪蛤等水产品,通过高度酒腌制而非烹饪熟透,再加入香菜蒜末等配菜,经过冷藏后便可直接享用。追求的是海鲜“鲜而不腥、嫩而不生”的口感。此吾所爱也,不能免俗,找了一个当地有名的店铺。价格贵不谈,品尝的感觉并不怎样。有点咸,有点辣,远不及去年夏天在大连“六鲜儿”的海鲜上口。 <br> 记忆最深的倒是客家腌面,煮好的面沥干盛入碗中,黄金蒜花和肉丁葱花用猪油煸香,撒入鱼露、胡椒粉拌匀,再配上一份客家地道的牛肉或猪肉汤,据说客家人中几乎早餐,夜宵都是以它为主,最实惠的是价格,面和汤一起才15元一份。回味很好,吃了好几次。<div><br></div> <br><b><font color="#167efb">5【喝茶聊天慢生活】</font></b><br><br><div> 在潮州古城,我发现喝茶是潮州人一大爱好,或者说已是生活习惯。牌坊街百年骑楼里,茶客倚窗而坐,看老街人来人往。而坐在骑楼下喝茶的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都是一个矮桌,几把竹椅,桌上一套茶具,泡一壶茶,喝茶聊天。在沿街的小店铺,老板不是坐在堂内,而是在门口放个小桌子,上面放一套茶具,不管有没有生意,自己沏上一壶茶自己慢饮慢喝。潮州人 “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div><div><br></div> <br> 闽粤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记得20多年前六城市“电友杯”足球比赛,福建的领队老郁带队到上海,带了上好的茶叶还带上几桶当地的泉水,他说只有这个水泡茶才好喝,用你们上海的自来水泡出的茶就浪费了。他的这等品味我是怎么也体会不了的。<div><br></div> <br><font color="#167efb"><b>6【满街皆见鸭屎香】</b></font><br> <div> 最令人瞩目的当是满大街的“鸭屎香”,这个“鸭屎”到底是怎么香法?没去领教过。据介绍“鸭屎香”是一种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产自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正名称为“银花香”,因其香气近似金银花而得名,被誉为“茶中香水”。<br><br></div> <div><br></div> 茶叶的种类很多,大多名字很好听,毕竟也是要入口的饮品,也因此很多人好奇鸭屎香为什么叫鸭屎香?这么难听的名字很难与茶叶联想到一起,本身不懂茶、不好茶的朋友,更是听到这个名字就难以下咽,其实关于鸭屎香名字的由来,也有多种说法,一般会认为是防偷或者带有鸭屎的形状。<div><br></div> <br>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台湾的士林夜市有一个烧烤叫“千里香”,初不知什么玩意儿,一看原来是一串有7个鸡屁股,哇,那很刺激哦,尝了一下,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也蛮好吃的。<br><div><br></div> <div><br></div><font color="#167efb"><b>7【人丁兴旺喜洋洋】</b></font><div><br> 现在中国都进入了老龄化,许多城市在街上看到的老人很多,这次在厦门、潮州街上我感觉老人很少,都是年轻人的世界。不但是年轻人多,而且孩子很多,拖家带口,两个甚至三四个。全国提倡两胎开放三胎还是近年的事,这些地方怎么就这么人丁兴旺,看了着实让人高兴。</div><div><br></div> <div><br></div> 听一个福建的朋友说,他们那边传宗接代规矩很重,如果家里没有一个男丁,那做媳妇的会抬不起头来。所以尽管在那个计划生育极其严格的年代,家里也都有两三个孩子。<div><br></div> <br><b><font color="#167efb">8【候鸟归巢合家欢】</font></b><br><br><div> 过年,路过一些村庄,看到农家门口走来走去的人很多,都聚在一起聊天。也不都是老人,许多年轻人都参与其中。我想大概是过年了,年轻人回家团聚的吧。合家团聚应该是过年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现在吃什么不重要了,团聚才是头等大事。</div><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