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赶圩”400周年 特别纪念

青山

<p class="ql-block">  政和东平古镇,有一个传承很久的乡村 “赶圩",在历史沧桑中已延续了400周年,留下许多令人感叹的故事。兴立 “圩日",是个创举,打破了农村经济长期封闭状态,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是一项利民举措,值得庆贺。四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的东平,“赶圩” 还是那样火爆,场面依然热闹,商品更加丰富,客商云集且久经不衰。1、“赶圩"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可缺的份量,与改善生活质量和产品交易都有很大关联,很难舍弃不参与。2、“赶圩"当过节,予以合适的热度与关切,慎重合理,庄严有度。出行之前,男女老少穿戴整洁,姑娘们梳妆打扮,争一个平安吉祥,图一个赢利不亏。3、 “赶圩”当作赴宴席,让走亲访友互动起来,有朋来自远方,不亦乐乎;街头角海纳四方,成就了饮食餐业,让东平小胳、胰子、馄饨、光饼成为八闽的著名小吃。这就是“圩”的繁荣, “赶圩”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东平“圩期”何时兴起?据说始于明末天启年间(既公元1620至1627年),奖山惠圣禅寺主持雨来和尚传经拜佛云游四方,也常携弟子往来东平做佛事,当他走近街头角浏览东南西北四条街之时,对其规划设计十分满意而赞不绝口,由此萌生了兴立墟期的意念,一番熟虑后决意筹办物品交易集市,遂与乡绅和乡官商议有关规则,确立农历二、七为五天一墟,让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挑到圩场销售,让城里的商品运到集市叫卖,方便双方交易。从此,东平集市开张,乡亲们“赶圩” 了,村民肩挑箩筐或手提篮子,装载着农产品或饲养的家禽、牲畜等前往街头角交易,也选购自己所需物品,来去匆匆。上午街头角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喧囂热闹,吆喝声、叫卖声、互相寒喧的老乡音、讨价还价的争论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充满了生活气息,呈现了赶圩的真实状况。</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平村两委考虑到街头角和街道过于狭窄,已经容纳不了巨量物资和庞大的人群流动,在镇党委支持安排下,集市移往矮蓝广场,继续延伸“赶圩"的传统习俗。古老的街头角没有“赶圩”了,一些店面虽在开张,已经难现昔日的热闹与辉煌,只是多了一些空荡与寂寥。</p> <p class="ql-block">  古代江南一带农村,少有东平古镇这种壮观豪气的十字街头和四条街道。据传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0年),东平村由九曲巷移往现在的地址重建,仿照建宁县(建瓯)城关模式规划设计而建,有其独特的构思。明末天启年(公元1620至1627年),奖山惠圣禅寺主持雨来和尚被街头角的壮观与气势所拆服吸引,决意兴立东平圩期。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以极端手段消除明朝一切痕迹,东平赶圩没有遭到强行禁止而保留下来。文革期间为了抓革命促生产,五天一圩改为十天一集,村干部与民兵在四条街尾值班拦截,赶墟的村民就在路边交易,不久又恢复五天一圩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东平赶圩如此热闹,因地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四县(市)的交界,周边数十个村庄,只要圩日,村民闻风而动,直奔街头角而去,少则数千人,多则超万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我有一个表哥住在邻县一个村庄,从事大米加工业,他把剩下的稻壳粉碎成细糠装袋,“赶圩”时就用柴三轮运到东平销售,一千多斤全部售完,他说,“东平市场大,不用担心卖不掉,以前也会去其他乡镇赶圩,只能卖掉2、3百斤,真没劲,再也不去,现在有东平圩就可以了”。东平“赶圩"确实吸引人,东平村是闽北最大行政村之一、周边村庄多、人口多市场就大,还有著名的美食东平小胳、馄饨、胰子、光饼,苏地的杨梅、板栗都让客商和游客垂涎欲滴,留连忘返,不少人专程直奔东平品味小吃,一饱口福。东平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部分,是闽北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有一段时间被命名苏区公社,红色基因让东平“赶圩″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资源。</p> <p class="ql-block">  东平圩期很热闹,赶圩时间也很长,从上午八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客商才开始收拾地摊或商铺装车走人,赶圩的人群也逐渐散去,喧嚣一天的街头角也慢慢寂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沉,晚霞璀璨。</p><p class="ql-block"> 赶圩很好,在快乐中感受幸福,在温馨中享受生活;赶圩很疲惫,在拥挤中无所适从;交易中,担心吃亏,有点郁闷有些烦脑。傍晚的时光褪去既是夜晚的降临,在黑夜中等待黎明,在沉睡中迎接下一个圩日。历史长河,四百个春秋,那么漫长,年年岁岁,日复一日,持续延伸。四百年来有一个声音从未间断,熟悉而响亮,“赶圩了",这是呼唤,是号角,令人鼓舞,让人震憾。“赶圩了",很亲切又温柔,像一首古老的民谣从遥远的天边飘来,清脆靓丽、悦耳动听。"赶圩了”又是那么坚韧刚毅,似大江之水,滚滚向前,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四百年来,“圩”在无声地诉说历史的兴衰与荣辱,在静默中承受沧桑岁月的变迁。朋友们,行动起来,“赶圩” 去,去东平凑热闹,看那古老的“街头角”,品味著名的美食,选购喜欢的农产品,参观瞻仰苏区博览馆,体验一下赶圩的感觉,一定惬意而倍感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