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月三,轩辕生。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诞辰日。三月三古称“上巳节”,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由此衍生出来的祭祀高禖、衅浴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的农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称“郊禖”。“禖”通“媒”,有牵线搭桥、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节又是求偶节、求育节。所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人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三月三由于正值桃花盛开,又称为“桃花节”,古代汉族少女到了15岁,要于此日举行成人礼,即“笄礼”,所以三月三也被称为“女儿节”。</p> <p class="ql-block">今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阳历的三月三十一日,桃花桃花正开。据说,春秋时上巳节已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的情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祓禊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活动内容。曲水流觞也称“临水浮卵”,是三月三节日最为古老的一种游戏,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了谁就食之。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曲水流觞,或曰“流杯曲水之饮”。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并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三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魏明帝曹叡(就是曹操的孙子)还曾为该活动专门建了一座流杯亭。</p> <p class="ql-block">上巳节是男女青年交流的节日,也就是说,这实际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在我国的南方,三月三,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不唯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场面无尽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欢快淋漓。这个节日,一些国人有所不知。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发现,三月三,不只在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里,它也曾那样天然地镌刻于汉民族的骨子里、血脉中。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板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的情人节和中国爱情。</p> <p class="ql-block">三月初三,杨柳拂堤,草长莺飞,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风吹有声,其鸣如筝。你听过风筝的声音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五代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随风而舞,风吹有声,其鸣如筝,故名风筝。 有人说,那是清脆的声响,是记忆里的童年。有人说,那是呢喃细语,寄托着思念。有人说,那不过是风的声音。去放风筝吧,草木疯长,柳絮纷飞。一手执线,一手握轮,一半在天,一半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停住匆忙的脚步,认真感受下,春风的温柔,春花的烂漫,春雨的细润。将一山春天,拉到怀里,点亮,一整个生命。</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流风古韵虽已不在,但中国人的骨子里,多少还留存着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该有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妨带着你的家人,或者朋友相约,携一壶好酒,走进大自然,或溪边,或花下,或林间,或山头。拽一把春天的小尾巴,让被动的奔跑慢下来,让久困的心灵撒撒欢,定不负快事一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