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三月三/上巳节(三月三/上巳节4)

Daoye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三月初三,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上巳节。</p><p class="ql-block">上巳节,因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又俗称三月三。在中国,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区由来久远,有历史,但缺记载。</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面对神秘的自然与复杂的人际社会,形成了自然与祖先崇拜的信仰或原始图腾,可以说,所有的节日起源与演变都与此相关。上巳节是一个“祓禊”的节日,此时已是春暖花开,人们在水滨举行祭祀仪式,去污洗垢,消除不祥,祈祷祥瑞。古人认为,沐浴可洗去霉气,迎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上巳节在魏晋时期便固定在农历三月三,并逐渐演变成为在环境优雅的水边饮宴和郊外游春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关于它的起源,有人认为起源于兰汤沐浴除垢辟邪的一种先民巫术活动。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兰草作为灵物,具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兰汤沐浴可舒筋活血、清新提神、畅悦心境、振奋精神,所以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祓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具有唤起欲望、刺激性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之物,水也是万物之源,妇女临河沐浴不仅欲洗去一冬的尘垢或不洁,也盼望或祈祷触水感孕而得子生育。这种行为是与原始宗教因水而孕、近水祝殖信仰密切相关的。还有人认为,上巳节起源于轩辕黄帝的生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故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总之,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春暖花开,人们走出家门,相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应该描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让水冲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与保健康等意义。《后汉书》:“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代,当时社会有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上巳节祓除灾异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踏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尤其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及其吟诗赋文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唐时,上巳节成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内容除修禊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写的便是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杜甫的《丽人行》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记载了长安上巳节盛况。</p><p class="ql-block">令人费解的是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但在南方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有专家认为,这或与中国地域辽阔有关,或与气候差异有关,或与新的王朝建立有关。</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上巳节是华夏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既有祓禊祈福、洗浴辟邪的习俗,也有婚配求偶、生育求子的内容,还是一个游春踏青、聚会欢宴的盛大节日,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游春踏青、聚会欢宴的意义越来越重要。</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来欣赏古人书写上巳的诗文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