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岩的精神朝圣——寻访乐清芙蓉跻鹿岩龙岩道院 作者 章育生

心海怀馨

<p class="ql-block"> 千年龙岩的精神朝圣</p><p class="ql-block"> ——寻访乐清芙蓉跻鹿岩龙岩道院</p><p class="ql-block"> 章育生</p><p class="ql-block"> 一、龙岩问道:千年道脉的时空褶皱 </p><p class="ql-block"> 花村鸟山相映的雁荡山芙蓉镇,山水毓秀,自古人文荟萃。深藏于雁荡山西麓的跻鹿岩巅,悬于云端的龙岩道院,因千年传承的道教灵韵,终成八方信众心驰神往的朝圣之地。 </p><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雁荡山志》载:“碧落峰,高二百丈,胡公庙踞顶,求梦甚灵。”此峰即今跻鹿岩,峰顶道院仍祀北宋名臣胡则,香火绵延千年。唐末天祐年间(904-907),避世修行的道人择此灵地,凿岩为室,刻《黄庭经》于石壁。宋元时渐成规模,玉皇殿飞檐如鹤展翅,檐角风铃悬着百代清修者的祈愿。至明清,信众膝行磨光的十八盘石阶与"呼吸通帝座"摩崖,俱成时光刻度。 </p><p class="ql-block"> 道院悬于海拔605米危岩,自雁楠公路九曲而上,云雾间赤色飞檐破空而出。三亩之地暗合八卦:主殿玉皇阁居中,配殿依岩势错落,2017年修缮时发现的宋代柱础,与仿古木构榫卯相契,续写着“七分天成”的营造智慧。 </p><p class="ql-block"> 二、胡公垂世:从叩阙青衫到万民香火 </p><p class="ql-block"> 鎏金神龛中,胡公执笔攥卷的姿态,凝固着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的为民风骨。时任杭州知州的胡则七上奏疏,终免婺衢两州身丁钱,钱塘江畔“万民伞”的盛景,化作明代乡民塑像供奉的初心。 </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乐清县志》载“樵者坠崖遇鹿救”的异事,抗战时期“神佑中华”的炭书仍在溶洞深处。最动人的是1983年暴雨夜,一采药人避雨道院,梦得胡公指點东南,醒时紧攥仙鹤草——这类真实故事经代代传诵,化作"有求必应"鲜艳醒目的锦旗,在偏殿熠熠生辉。每月初一,山民仍踏《对鸟》古调而来,将方言祈愿系上千年古柏。 </p><p class="ql-block"> 三、天工筑道:与山同息的营造哲思 </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五铺作斗拱藏着精妙法则:雁荡黄檀梁柱预留三指隙,容山风穿堂;琉璃瓦曲度暗合云涛,暴雨时水流沿鸱吻刻出天然水帘。光绪年间墨书“柱微倾三寸,待甲子自复”的修缮警示,印证着“不敢以人力夺天工”的敬畏。 </p><p class="ql-block"> 寅时《早坛功课经》随海风散入云海,申时茶席设在观景台。某年仲秋,上海画家李醉石在此观云,忽见东海朝阳穿透雨幕,泼洒在“呼吸通帝座”石刻上,当即挥毫“天地文章”四字——这道法自然的顿悟,恰是千年修行者的精神注脚。 </p><p class="ql-block"> 四、灵脉新续:古今交融的香火长卷</p><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十三胡公诞辰,晨雾未散,玻璃栈道已蜿蜒着五色人流。97岁林阿婆仍坚持几十年来此瞻仰祭拜胡公,身后大学生举着直播杆解说“胡公七疏”典故。玉皇殿电子屏滚动着修缮捐资名录,“00后”青年女老板在偏殿正用温州话诵读《道德经》,直播间虚拟莲花与殿前酥油灯共耀。 </p><p class="ql-block"> 我在设想:假如文旅局再为此设计“三线寻道”,将进一步提升跻鹿岩的文化魅力。东线经仙人叠岩觅葛洪遗踪,西线在灵芝岩听《对鸟》非遗传唱,北线则通廉政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在此重读免赋奏章,将“为官一任”刻进行动。 </p><p class="ql-block"> 清风拂岭十里翠,山水绵延亘古长。当人文精粹与天地造化相生共契,便升华为镌刻于血脉的精神图腾——是悬于星野的信仰明灯,是泊在云岫的心灵原乡,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在每一次山岚拂面、清泉濯心时,唤醒灵魂深处的永恒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1日于杭州</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