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坛“千古第一才女”,其名“清照”二字,历来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涵与历史想象。然而,关于其名讳的由来,学界与民间存在多种说法,既有文献依据的差异,亦有文化解读的迥异。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史料、文学作品及相关考据,系统梳理其名讳来源的五种观点,从历史语境与文化象征的角度进行解读,试图还原这一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真实性与人文意蕴。 宋人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 康熙《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格非 <font color="#ed2308"><b> 一、清照之名的五种来历</b></font><br> (一)、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r> (二)、来自《水经注》卷三十七,写夷水(湖北清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因名清江。”“清照”,即清澈明亮,李格非著有《历下水记》《洛阳名园记》,对古代水系、山水园林颇有研究,当熟读《水经注》这句。女儿出生在明水“水色清照”之地,用“清照”命名独特新颖,且有“清正美好”之意。<br> (三)、李格非为人清高、性格耿直,直言敢谏,笔者认为李格非有“四清”,概言之,就是“清高、清丽、清正、清明”,所以给他女儿起名清照,就是寄希望于留取清明照千秋。<br> (四)、源自晁补之的《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其二:“压沙寺里万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银阙森森广寒晓,仙人玉仗有天香。”李清照的曾外公王拱辰写《观梨花》诗,晁补之与之唱和。描绘了清澈的流水映衬着洁白如雪的梨花,仿佛流水也在映照着梨花的纯净与晶莹,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李格非也特别喜欢“一道清流照雪霜”。<br> (五)、生辰八字堪舆说,清照出生日,一说甲子3月9日,一说3月13日,前者为阎王忌日,后者多为姑子庵节纪念日。再考其午时生辰,俗为“命硬”命苦,但为人俊杰者多。古人常起明亮词避讳之。 《水经注》书影 明代《千秋艳艳图》中的李清照 <font color="#ed2308"><b>二、名讳源流的多元性与文化语境</b></font><br> 李清照之名兼具音韵之美与意境之雅,其父李格非作为北宋著名学者,深谙典籍典故,取名时必然考量多重文化因素。从现存史料看,其名至少承载三重文化语境:<br> (一)、地理意象的具象化:李格非家族世居章丘明水,百脉泉、绣江河诸多清澈的泉水滋养了其故土情怀。《水经注》载夷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这一记载不仅直接关联“清照”二字,更暗含李格非对故乡山水之思。<br> (二)、诗歌意象的提炼:唐代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与“清照”之名的空灵澄澈高度契合,符合宋代士大夫以诗书传家的命名传统;<br> (三)、家族品格的寄寓:李格非以“清”为核心,将“清高”“清正”“清丽”等儒家理想融入女儿之名,既呼应其个人刚直性格,亦寄托对女儿“洁净自清、秀外慧中”的期许。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清照《武陵春》 <font color="#ed2308"><b>三、五种命名依据的史料辨析</b></font><br> (一)、《水经注》与地理意象的直接关联<br> 《水经注》卷三十七对夷水“水色清照”的记载,是“清照”二字最直接的文献来源。李格非作为苏轼门生,精研典籍,对《水经注》尤为熟悉。其女出生时,正值李格非任职地方,目睹绣江清流,借典籍典故为女儿命名,既具文学性,亦含故土情结。“水色清照”之意境,暗含李格非对故乡绣江清澈河水的追忆。绣江流域水系丰沛,水质澄澈,与“清照”二字所强调的“清透”“明净”特质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文人常以地理意象入名,如苏轼名“轼”取自车辙之木,李格非此举符合时代风尚。<br> (二)王维诗歌的意境化用<br> 王维《山居秋暝》的“清泉石上流”与“明月松间照”,构成“清”“照”二字的诗意组合。李清照家族藏书宏富,其母王氏亦工诗文,李格非对唐代诗学的推崇可从其师承苏轼的文学取向中窥见。此外,李清照后期词作如《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意象,与王维诗的空灵意境存在美学承继,侧面印证家族对王维诗风的重视。但王维诗中“清泉”与“明月”分属两句,且“清照”并非原句直接组合,故其关联性更多为后世文人的诗意联想,而非确凿的命名依据。<br> (三)李格非人格特质的投射<br> 李格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因反对新党遭贬谪。其《洛阳名园记》以史为鉴,彰显“清正”之志,“清丽”之风。为女取名“清照”,实为将个人政治理想与家族门风相融合,寄望女儿“留取清明照千秋”。此说虽无直接文献佐证,但结合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中“天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的忧思,可推知其命名中的道德寓意。此外,李格非作为苏轼门生,深受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影响,可能以自然之“清”隐喻人格之“洁”,寄托对女儿品性高洁的期许。 <br> (四)晁补之诗作的史证分析<br> 晁补之《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中“一道清流照雪霜”虽含“清”“照”二字,但此说存在两点疑点: <br> 1. 时间线矛盾:晁补之曾为李清照的老师,赏识李清照才华在其少女时期,而李格非为其命名时晁补之还尚未与李家交游。 <br> 2. 文本关联薄弱:该诗主题为咏梨花,与命名逻辑缺乏直接联系。此说或为后人因晁补之推崇李清照而附会,缺乏史料支撑。<br> (五)生辰八字堪舆说的局限性<br> “生辰八字说”主张以“清照”补足命理之缺(如缺火),此说源于民间传说,也存在两大问题: <br> 一是文献缺载:宋代笔记、墓志等也未有李氏家族笃信命理的史料记载。二是文化错位:李格非作为儒学士大夫,更重经典义理而非方术。且“清”属水,“照”属火,二者五行相克,与堪舆逻辑相悖。此说当属后世民间演绎。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清代崔错《李清照像》 <font color="#ed2308"><b>四、多重史料重构的文化阐释</b></font><br> 综合史料可知,“清照”之名的形成是多重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 <br> (一)、地理与典籍的互文:以《水经注》为文本基础,糅合故乡绣江的实景意象; <br> (二)、诗学与人格的融合:借王维诗境升华“清照”之美,投射士大夫精神追求; <br> (三)、家族与时代的共振:北宋文人崇尚“清”德(如周敦颐《爱莲说》),李格非以名铭志,呼应时代思潮。<br>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李格非在《历下水记》中描写的“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其文风与《水经注》的书写范式高度相似,显示他对地理文献的化用已形成思维惯性,这为“清照”源于《水经注》提供了旁证。 清代姜埂《李清照小像》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打马赋》 李清照之名在后世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br> <font color="#ff8a00"><b>文学象征</b></font>:明代杨慎将“清照”与“易安”并释,强调其“澄明之境”; <br> <font color="#ff8a00"><b>女性意识</b></font>:近现代学者从中解读出对女性才情的肯定,如“照”字暗含光照文坛之意; <br> <font color="#ff8a00"><b>地域认同</b></font>:当代,清照的家乡以“清照”命名道路、牌坊、纪念馆,乃至清照酒等文创产品,还成立了“清照文化研究会”等,强化了地方文化标识。<br>这种文化再生产现象,恰印证了“清照”之名超越个体生命的永恒魅力——它既是历史真实的产物,也是文化想象的载体。 清代《历代名媛诗词》中的李清照 概言之,李清照之名的渊源,本质上是宋代士大夫文化生态的微观镜像。通过对五种命名依据的考辨可见,其名可能源于《水经注》的地理书写与王维诗境的文学提炼,并承载着李格非的人格理想。笔者以为“清照”之名可能并非单一来源,而是融合了多重文化意象与家族寄托,尤其要考量宋代士大夫的命名传统与家族价值观念。 <font color="#ed2308"><b> 结 语</b></font><br> 这一考据过程亦揭示:历史人物的文化符号,往往在真实与想象的张力中获得永恒生命力。“清照”之名的渊源虽难有定论,但其文化意涵的丰富性恰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br> 最终,这一名讳在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中得以升华,成为其人格与才华的完美注解——如“水色清照”般澄明通透,如“明月松间照”般永恒璀璨,又如守望“清正”之志、“清丽”之风,留取清明照千秋。 <b>(文/图:翟伯成)</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