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旅一词,文为魂,旅为体。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吟唱,将扬州幻化为诗意盎然的符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而《人民日报》以“小乡村考出300大学生,6个北大”为核心话题的报道,犹如一股清流,24小时内便席卷微博热搜榜首,让“学霸村”爱屋湾声名鹊起,成为众人瞩目的“网红”打卡地。益阳的学子们纷纷前来游学探寻,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慕名而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是相继在此开展课题专项调研,使爱屋湾的文化魅力愈发彰显,成为现象级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从一时的网红到持久的“长红”,从短暂的流量到深厚的“留量”,并非一蹴而就。唯有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方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旅游因文化而丰富,让文化因旅游而鲜活。赏花经济虽能一时繁盛,但花开花落,游人如织与门可罗雀的鲜明对比,却是其难以逾越的鸿沟。而爱屋湾,则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耕读文化,彰显了持久的魅力。同治十三年,龚世琪武进士及第,为益阳开创了“二百余年未睹之科第”的辉煌篇章,成为了爱屋湾耕读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童年少年的欢声笑语,寄托着我们对亲情乡情的深深眷恋,更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基因与智慧结晶。2022年,在一次文化采风活动中,龚介华以他儿时的一段调皮往事,让我们对“进士府邸”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讲述自己曾在“进士府邸”牌匾上撒尿的趣事,虽显童真无邪,却也间接证明了爱屋湾曾走出过进士的辉煌历史。我深知,龚介华能在“农机之乡”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除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外,更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坚毅之心。说者有心,听者有意,于是,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寻根之旅”悄然开启。</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驾驶着自己的车辆,穿着朴素的衣服,品尝着家常的饭菜,邀请专家学者多次深入当地,与老人们促膝长谈,实地考察遗址实物,翻阅查找同治、民国时期的《益阳县志》和《龚氏族谱》。在网络的助力下,我们的发文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提供线索。终于,我们查证了那座进士府邸的真实存在。它共有八个房间、两个天井,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正房旁还有一个养马的偏房,见证了当年的繁华与喧嚣。解放后,府邸分给了几户农民居住,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拆除。但即便如此,当地老人们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进士府邸的模样,对府邸大门处那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悬挂的烫金“进士府邸”牌匾以及宽敞气派的客厅——光厅堂屋赞不绝口。而对那栓马柱磨损到原柱一半的情景,他们更是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爱屋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如织,带动了当地餐饮、交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倒逼爱屋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虽然已经有了读书柱、百年木屋、龚氏宗祠、陈列馆、心心书屋等独具特色的景观,但如何进一步拓展游客的参观体验,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坚决反对大拆大建的做法,认为重建进士府邸既没必要也不现实。但用石头雕刻一个进士府邸遗址纪念碑,却既能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又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多的参观场景和打卡点。当我将这一想法与龚介华交流时,我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我们迅速前往遗址考察选点,请专业设计师绘制图纸并做出详细预算。人脉广泛的龚介华则充分发挥其优势,迅速赢得了乡贤龚正球、龚凯的大力支持,并竭力筹集建设资金。这一善举得到了支书龚小红、村干部龚太平以及益阳龚氏宗亲会会长龚立牛的鼎力相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的进士府邸遗址纪念碑将屹立在爱屋湾的土地上,成为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附: </p><p class="ql-block"> 大清龚世琪进士传略</p><p class="ql-block"> 龚世琪,字东美,号昆南,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籍贯湖南益阳县龚家坪(今爱屋湾村)。自幼聪颖异常,天赋卓绝,既嗜文墨,又尚武艺,胸怀大志,立志以学问和武功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1873年),龚世琪在癸酉科乡试中一举夺魁,荣膺举人功名。其才华出众,备受瞩目,随即被委以主试南省骑射之士的重任,为朝廷选拔武艺人才。次年,即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再赴京城,参加甲戌科进士考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名列135名进士之第41位,荣登金榜。</p><p class="ql-block"> 同年,龚世琪被授予蓝翎侍卫之职,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后因其表现出色,又晋升为銮仪卫行走,地位更显赫。经湖南巡抚王文韶的悉心栽培和推荐,他更是被钦点为御前侍卫,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之臣。同年,他因功绩显著,被晋封为昭武都尉(正四品),仕途一片光明。</p><p class="ql-block"> 正当龚世琪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家中却传来噩耗,父亲龚善楚病危。他毅然决然请假归乡,途中特访恩师王文韶,恳请其为已故祖父龚连吉撰写墓志铭。王文韶感念其孝心可嘉,家世显赫,欣然应允,挥毫泼墨,留下千古佳话。碑文则由进士周开铭(益阳人,胡林翼之婿)亲笔书写并刻制,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龚世琪深受儒家文化与湖湘精神的熏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目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列强的肆意欺凌,心中愤慨难平。他挺身而出,力主抗战,多次向朝廷进言,阐述自己的抗敌之策。然而,他的正义之举却触怒了慈禧太后主政的朝廷,遭到了不公的待遇和排挤。</p><p class="ql-block"> 光绪六年(1880年),龚世琪因直言进谏,被贬谪至广东饶平,担任营守备一职。由四品京官沦为五品武官,他心中倍感屈辱和无奈。他对晚清政府的无能深感绝望,忧愤成疾。不幸的是,他在34岁的英年早逝于广东军营之中,留下了一段悲壮的人生传奇。</p><p class="ql-block"> 龚世琪的离世,无疑是晚清政坛的一大损失。他的才华、勇气和担当,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钦佩。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后革故鼎新,在维新派领袖张之洞的极力奏请下,龚世琪的悲壮事迹得以重新审视。他被赐封为毅勇公、一品镇东将军,名垂青史,得以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龚世琪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血性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湖湘文化“霸得蛮、耐得烦”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