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30日清晨,思茅鸿丰汽车站开往宁洱的大巴缓缓驶出,窗外的风景由城市的喧嚣逐渐过渡为乡野的宁静。不过一小时光景,便抵达了那柯里古镇。这短暂的车程仿佛一场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抽离,轻轻放置在茶马古道的历史皱褶里。</p> <p class="ql-block">那柯里,这座位于彩云之南的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隐匿在被岁月温柔包裹的古镇。就像一本被尘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角落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悠悠的茶马古道岁月。</p> <p class="ql-block">木栈道是那柯里给我的第一个拥抱。这条长长的木质通道,像是古镇伸出的手臂,温柔地牵引着访客深入她的怀抱。踩在木板上的每一步都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是古镇特有的迎宾曲。栈道两侧的风景徐徐展开,如同一幅慢慢舒展的山水长卷,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调整呼吸,与这片土地同频。</p> <p class="ql-block">水车与吊脚浮桥构成了那柯里的第一幅画面。水车不知疲倦地转动着,将清澈的溪水舀起又倾倒,循环往复中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吊脚浮桥横跨水面,随着行人的脚步轻轻摇晃,每一步都是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风雨桥静立一旁,木质结构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无数个晴雨交替的日子。这些古老的建筑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依然"活着"的生活场景,仍在履行着它们最初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沿着溪流前行,一座造型独特的风雨桥映入眼帘。风雨桥又称为花桥,横跨在南寨河上,是古驿站时期赶马人需经过的桥,也是整条茶马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这座桥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侧的房屋式结构,中间的廊架结构。两侧房屋为砖墙,悬山顶,屋脊起翘。位于古道陈列馆方向的房屋只有一个门洞,通过台阶到主路上。位于穿寨茶马古道方向的房屋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下台阶到达穿寨茶马古道,房屋部分两侧的门洞较小,分别通向临水的屋檐廊道和通向碾子房所临巷道,通过门洞可以将门外的景物借到桥中,形成景观焦点突出的框景,使得桥梁景观与周围的景观相互渗透。</p><p class="ql-block">风雨桥中间的廊道是由树木搭成的桥身,方形巨木构架成桥梁,以枕木作桥面,桥面上修建屋顶,与房屋部门协调,同为悬山顶,既可避免雨水对桥的侵蚀,又提供给游人挡雨的场所。在长廊两旁设置护栏式休息长凳,除了发挥桥梁的交通作用外还提供给游客观赏和休憩的场地。在长廊的木板上雕刻着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丰富了桥上的景观,让游客可以从自然风光到人文艺术等多方面领略风雨桥乃至整个那柯里的美丽风光。(摘自网文)</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市集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小贩们并不高声吆喝,只是安静地守着自己的摊位。新鲜的农产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刚出炉的舂滋粑冒着热气,各种小吃摊前飘散的香味勾起了最原始的食欲。一位头戴蓝布巾的老妇人正在手工制作某种传统食品,她的动作娴熟而从容,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表演。市集上的交易不紧不慢,讨价还价间满是熟人社会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荣发马店的招牌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这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木质门窗上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仿佛随时会有身着传统服饰的伙计出来迎客。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古风",只有自然而然的生活延续,让人真切触摸到时光的质地。</p> <p class="ql-block">茶楼是观察那柯里的最佳窗口。坐在二楼的窗前,点一壶本地普洱茶,看阳光穿过古老的窗棂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茶汤在杯中由浅变深,香气随着热气缓缓升腾。楼下来往的居民各自忙碌,却又不显得匆忙,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茶马古道时代似乎并无二致。在这里,"品茶"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认。</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路上,惊见拱形骨架间,羊奶果树悄悄挂满果实。那串串晶莹,恍若樱桃西红柿的俏皮姊妹,若非亲眼目睹,真会错认。心中不禁暗笑,这自然的玩笑,让平凡日子添了几分趣味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那柯里,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古老驿站,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一种让人心灵宁静的力量。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漫步在那柯里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那柯里那一刻我回望那些吊脚楼、石板路、古老桥梁,忽然明白:那柯里的珍贵不在于她保存了多少古建筑,而在于她保存了一种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这里的人们依然懂得如何与时间相处。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早已远去,但那柯里留住了那份从容,成为现代人寻找心灵原乡的地图上一个鲜亮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文/图:张蕊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268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