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成长之约

雨蒙蒙

<p class="ql-block">春意盎然的三月,伴着杏花微雨,“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项目迎来了第二阶段“名师视导”研修活动。自项目启动以来的四个月时光,青年教师们在导师的引领下,种下希望的种子,种下成长的种子,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蓄势待发,如春日里枝头初绽的新芽,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教育生命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堂蝶变</b></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视导活动中,一组组充满张力的教学场景令人欣喜:耿荣老师巧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在动态柱状图中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感知;陈庆欢老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拼接的小棒,让学生在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围成”的意思,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陈涛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适时恰当地运用反例为学生归纳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搭建了桥梁;柯贤鑫老师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巧妙融入到比例知识的学习中,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黄丽丽老师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百位,体验位置值的作用......这些跃动着思维火花的课堂,见证着种子教师们从“教学新手”到“业务能手”的蜕变轨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成长解码</b></p><p class="ql-block"> 有听课教师打趣到:“这几个徒弟的课堂,已然有了那么一些你上课的影子。”无意间的话语道出了种子教师令人惊喜的成长印记。通过系统梳理视导案例,我们欣喜地发现三个显著的进阶特征:</p><p class="ql-block"><b>一、情境创设:从“趣味点缀”到“思维引擎”</b></p><p class="ql-block">课堂上,老师开始突破单纯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模式,转而构建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场域”。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耿荣老师以最热门的电影“哪吒”入手,将教材中四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素材换成哪吒、敖丙、李靖、殷夫人踢毽子的情境,从而引出问题:“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开课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柯贤鑫老师借助哪吒、敖丙的合影,将照片不断放大,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照片放大后图形变了,有的照片放大后图形没有变?怎样放大才能保持人物比例协调?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样的情境成为撬动数学思维的支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p><p class="ql-block"><b>二、探究活动:从“操作表象”到“思维纵深”</b></p><p class="ql-block">课堂上,这几位老师的活动设计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上,而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上,活动设计呈现出鲜明的思维进阶特征。如《三角形的认识》为一课,两位陈老师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你是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的?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经历三角形概念的动态形成过程,逐步建构三角形的概念,实现从动手操作到动脑建构的质变,同时适时借助反例,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通过辨析进一步明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具身认知+思辨重构”的教学策略,让探究活动真正成为思维进阶的阶梯。</p><p class="ql-block"><b>三、技术融合:从“工具叠加”到“智慧赋能”</b></p><p class="ql-block">在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制作和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地熟练,很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趣味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已不满足于“有”,更趋向于“优”,呈现出精准化、适切性的特征。在《平均》教学中,耿老师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当柱状图的随数据变高或变低时,平均值实时生成的轨迹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敏感性体验深刻。三角形的高教学中,老师通过移动一个顶点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特征,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渗透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的特殊性,这种动画定格功能实现运动轨迹的可视化追踪,使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概念本质的揭示,实现“人机协同”的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来可期</b></p><p class="ql-block">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蜕变,印证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项目的成效。当我们看到青年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能够基于学情诊断设计多维活动任务,懂得在课堂生成中捕捉教育契机——这正是专业觉醒的美好模样。期待这颗颗教育的种子,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春风中,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共同体研修的滋养中继续拔节成长,终将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新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