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一轮内查外调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稍觉得意外,这次我们组分到任务要出趟“远差”——去高邮。我可是平生第一次因公走出本县。兴冲冲回家作准备,发现要带的东西还蛮多,最重要的是介绍信,如果沒带或遗失,那将寸步难行。可能的后果是:吃住沒着落;办事没人搭理。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还有可能被警惕性高的革命群众扭送到某个不想去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午后,我们搭乘长途汽车,一路颠簸,到达扬州时已临近傍晚。出车站第一眼看到的是对面那幢五层高楼,醒目大招牌“江阳饭店”,甚为气派。我们凭介绍信办好住宿手续,入住顶楼大房间。十多张铺挤得满满的,房梁上挂着数个大吊扇“呼拉拉”转个不停。这条件在当时算不错了,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三星以上宾馆。安置停当,到底层饭店吃晚饭,既要付钞票,还要付粮票。那年代粮食是计划供应的,出差前我们将地方代粮券换成了全国通用粮票。</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还早,饭后我一人沿着渡江路向市内走去。扬州是我仰慕的古城,从古诗文中欣赏过“十里烟花”、“三分明月”的胜境,可惜现在不是春天,也不是明月夜。走上渡江桥,下面即是古运河。令我失望的是,不甚明亮的街灯下,映照出污浊河水,散发出阵阵异味,和我从书中读到的意境相去太远。往城中心望去,灯火似繁星闪烁,隐隐勾勒出街道楼宇轮廓,心中暗叹:毕竟繁华超过我们小城市多矣!</p> <p class="ql-block"> 想到明早还得去高邮,这次不能领略这座千年名城的风光了。返回旅馆房间,有人在高谈阔论,有人就着一包花生米喝酒,还有几人围坐在板铺上打扑克。我去公共洗漱间冲了个凉水澡,躺在铺上,拿出日记本,习惯性写了几行字:</p><p class="ql-block"> “ 1976.7.27</p><p class="ql-block"> 去高邮外调,途经扬州留一宿。……”这篇日记没写几行,手摇纸扇,因困倦而朦胧中进入梦乡。深夜时却因闷热汗湿褥蓆,从梦中醒来。干脆从包里拿出本小说,就着不甚明亮的灯光看起来。忽然觉得悬吊着的日光灯微微晃动,又似乎床也轻轻晃了下,当时并未介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在楼下吃早饭,听得有些旅客议论纷纷,似乎是关于地震的话题。当时也未重视,只想着赶快去对面车站买票,争取早些到高邮。</p> <p class="ql-block"> 还算顺利,到达高邮凭介绍信入住县招待所。这是个大院子,几排砖瓦平房,环境幽静。我们住的是两人房间,主要是任务特殊,带着的材料和将要取得的材料是有保密性的。规划第二天的走访行程,又仔细问过招待所服务员,得知要去的地方不通班车。原来就知道兴(化)高(邮)宝(应)属里下河地区,是水乡,没想到岸路交通不发达,下乡镇要乘船。可我也喜欢,水上世界,别有风味。</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不及办事了,即去街上逛逛,感受下异乡的风情。出招待所大门即发现,处处小桥流水,竟然比我们县城水网密集。街道不甚宽阔,大多数是青石铺的路面,高低不太平整。店铺开张的不多,看起来确实不如我们那里繁华,但是很清爽。还有几处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和藏在巷子深处的宅院,透出古朴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开始按计划行事,因交通不方便,以乘船、步行为主,办事效率较差,待所需材料都搞好,已过去了三天。那时没有旅游的意识,更不可能假公济私游山玩水,所以一点也没形成对高邮的印象。回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去高邮师范,解放初我外公在那工作过,并病逝于任上。</p><p class="ql-block"> 这算是有缘还是无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更怪异的是此后数十年,我到过许多地方,但相距仅一百多公里,车程不足两小时,地理上属同一区域的高邮,竟再也未踏足过,</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载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