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纪念堂气氛庄严,每天更有不少游客和学生乘车来此参观。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 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 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p><p class="ql-block">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馆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谨以此殿宇纪念亚伯拉罕·林肯,他为全体美国人民挽救了联邦”。林肯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位已故总统的称颂,同时也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称颂。在这里保存着美国最不朽的雕像之一。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和他第二次就职演讲词也刻在大理石墙上。馆内36条圆柱代表林肯总统逝世时美国所划分的36个州。 沿着纪念馆的阶梯往上走,绕过林肯雕像背面,你所能看到的就是美国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塔的壮观景色。 在池中还隐约透着华盛顿纪念塔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亚伯拉罕·林肯简介</p><p class="ql-block"> 亚伯拉罕·林肯统一南北,美利坚“阿育王”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亚伯拉罕·林肯(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评誉“最伟大总统”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 林肯为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共和党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美国总统,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其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p><p class="ql-block"> 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个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多次被评价为最伟大的总统。最新版5美元纸币正面是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2006年,亚伯拉罕·林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最伟大总统”排名,亚伯拉罕·林肯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 林肯于1834年被选为州议员。 两年后,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不久又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p><p class="ql-block"> 1846年, 他当选为美国众议员。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张废奴和限制奴隶制的资产阶级人士成立了共和党,林肯很快成为这个新党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 1858年,他发表了著名演说《家庭纠纷》,要求限制黑人奴隶的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演说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愿望,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因而为林肯赢得了巨大声望。</p><p class="ql-block"> 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上任后不久,南部奴隶主挑起了南北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肯肩上的担子之沉重,是以往绝大多数美国总统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非凡毅力和决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使在遭到诋毁时,也从未动摇他的方向:恢复联邦、废除奴隶制。1862年9月,林肯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结束,它标志着奴隶制的彻底崩溃。</p><p class="ql-block"> 由于林肯的卓越功绩,1864年11月8日他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然而,还没等林肯把他的战后政策付诸实施,悲剧发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时15分,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凶手是一个同情南方的精神错乱的演员。</p><p class="ql-block"> 1865年4月15日,亚伯拉罕·林肯去世,时年56岁。林肯去世后,他的遗体在14个城市供群众凭吊了两个多星期,后被安葬在普林斯菲尔德。</p> <p class="ql-block"> 伟大林肯·永存心间</p><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是华盛顿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p><p class="ql-block"> 林肯逝世两年后,1867年,北方各州就提议为林肯建造纪念建筑物。但是该建筑坐落在什么地方?多大的规模?什么式样?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建筑林肯纪念堂一直被搁置。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以后,建造林肯纪念堂的呼声再一次高涨。1911年成立了由前任总统塔夫托为主席的林肯纪念委员会,委员会接受了一位名叫亨利·培根的大学生建议,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遥相对应的地方建筑纪念堂,培根本人则被选为纪念堂的设计师,纪念堂的总预算是294万美元。 </p><p class="ql-block"> 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提了出来,有人曾设想将纪念堂建成埃及金字塔式样其他种种巍峨丰碑的样子。但是年轻的设计师拜肯坚信自己的设计是合理的,委员会同样坚决地支持了他。1911年2月9日,美国国会批准了这个设计方案。 </p><p class="ql-block"> 1914年,纪念堂正式动工。由于河滩地质很软,所以纪念堂地基工程上花费了较多的材料和时间。1922年,林肯纪念堂落成。在纪念堂台阶下,向华盛顿纪念碑延伸,还配套建成了约610米长的倒影池。这样,在林肯纪念堂前东望,倒影池正好倒映出华盛顿纪念碑长长的碑身,看起来更加顶天立地。从华盛顿纪念碑下西望,同样可以发现洁白的林肯纪念堂倒影在水中,更加玉洁冰清,神圣庄严。平日里,倒影池是野鸭、海鸥群集的地方,人鸥相嬉,充满了和平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每个廊柱的横楣上分别刻有这些州的州名。纪念堂前的倒映池。入夜后与纪念堂相邻的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国会大厦灯火交相辉煌,倒映于池水中,成为华盛顿有名的一大胜景。</p><p class="ql-block"> 长方形的纪念堂矗立在一块相对独立、直径约400米的草坪中间,地表以上是将近5米高的花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纪念堂高约18.3米,加上基石,纪念堂有23米多高。纪念堂柱廊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57米,是一个长方形建筑。纪念堂东门外,宽阔的石阶层层递进,将数不尽的游人引入圣洁的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径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颇有希腊巴台农神庙的风格,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廊柱上端护栏上刻着48个州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堂,迎面是洁白、庄严的林肯坐像,是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ChesterFrench)创作的。坐像非常传神,林肯的目光穿过大门,注视倒影池对面凌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此间寓意无穷,足可令人咀嚼。这尊雕像很大,如果按这个比例改成立像,雕像高度将达28英尺(约8.53米)。雕像由28块石头雕成后拼接而成,看上去浑然一体。这是根据雕刻家提供的放样,再由石刻家皮奇里面利(Piccirilli)两兄弟花了4年多时间雕刻的。整个雕像的估算为88400美元。林肯汉白玉雕像后的墙壁上方铭刻着4行大字: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展堂南北两边石壁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墙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纪念堂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全文稍长一些。第二次就职演说气势磅礴,充满情感。</p><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堂,迎面正中是一座大理石制林肯坐像,像高5.8米,由雕塑家丹尼尔·彻斯特·弗伦奇(DanialChesterFrench)设计雕刻。雕像后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坐像左侧墙壁上,镌刻着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辞;右侧,则刻着著名的盖茨堡演说(GettysburgAddress)。周围还装饰着有关解放黑奴、南北统一,以及象征正义与不朽、博爱与慈善的壁画。此外,堂内还陈列着一些有关林肯总统的展品。馆内下层大厅主题为林肯傅奇,是由学生们所设计的长期展览室。由朱尔士·古耳林(JulesGuerin)所制作的壁饰,以讽喻的手法,巧妙的表达出解放黑奴和国家再统一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于游历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