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王利,文工团老同事,近日来岳阳,参加交响乐排练,说这台演出为湖南省旅发大会5月开幕专场。他要找一本文工团30年聚会编的书。这本书记录了当年活动的图片与回忆文章。在家中书柜中找到书,我写的序,25年前写的,重新翻阅,令人感慨不已,往事如潮涌来。</p> <p class="ql-block">于是邀柳海平,三人行,洞庭湖边走走。湖水波光粼粼中,许多熟悉的团友与往事似在脑前浮现。突闻巴陵广场歌声响起,“多年前,我们不期而遇,追梦的季节,从此开满鲜花也飘洒雨滴。多年后,仍难忘记……”。此刻的心情恰如这《相遇》中的这几句,为我们的相遇而喜,为我们的重逢而乐。思绪翻飞中,似乎回到半个世纪前在一起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忆1970至1971年,一批文艺工作者征召至岳阳,成立了地区文工团,各县调来一批专业演员,又从中学生汇演中选人,很短时间就演起了革命样板戏,还成立小学员班,年龄小的仅11岁。载歌载舞与青春年华迭加,人生意气风发,练功挥汗如雨,演出热闹辉煌。现在想来,相遇真是一种缘分,往事刻骨铭心。不知不觉中,时光飞逝,韶华不再,人生晚年,树老根多,一聚,想说的话很多。</p> <p class="ql-block">乐队工作和生活是我们开心的话题。三个人,一个长笛,一个单簧管,一个大贝司。那些年,始终倘佯在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海洋中。回到现实中,边说边走,我们进入瞻岳门,走在汴河街,顾不上五光十色纪念品和香气扑鼻的小吃店,尽说文工团的逸闻遗事,王利绘声绘色,记忆力惊人,他忆聂岳阶、何朝元、胡运宏骤逝,昔日的悲声,恍惚如昨。</p> <p class="ql-block">巴陵广场听涛阁,窗外可见岳阳楼景区的亭台楼阁,隐约闻听洞庭街区改造的机械轰鸣。一个有特色的茶餐厅,点了几个招牌湘菜,倒上啤酒,为老同事的相遇干杯。原想请一大桌聚会,好生热闹一番。但临时邀约不昜,三人聚更方便交谈,我们口无遮拦,无所拘束,侃侃而谈,昔日的欢乐,同样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三人中,唯我很早就离开了艺术职业,从文化馆、文化局至宣传部,最后从事理论工作。许多团友继续从事艺术事业。柳海平转型不忘本行,担任市政协常委、提案委主任,后当上了市管弦协会主席、乐团团长,排练演出带学生不亦乐乎,还跳新疆舞,老伴跳蒙古舞,家中一个吹笛,一个古琴,退休生活丰富多彩。王利更厉害,成为湖南著名贝司演奏家,古稀之年还常参加演出,往返于长沙、株洲、岳阳等地的交响乐团,艺术才华与风采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看王利将《岁月如歌》书与光碟珍重地放入行囊。我提示他看两张照片,一张是京剧团演职员最后一张合照,撤团之际,人们面无表情,心如死灰。那是1978年,之后歌舞团也被撤。第二张是2000年文工团30年团聚合影,相互祝福,欢声笑语。正如《相遇》中,“啊,大幕起落,你在光影间吟唱浪漫传奇,啊,曲终人散,有一种温暧始终珍藏心底”。文工团散后,许多人走上新职场,同样出类拔萃。一部分坚持专业,成为艺术大咖,王利即其中一位。在团里他算不上最优,现在却是音乐界的成功人士。</p> <p class="ql-block">文工团好友中,王利可谓传奇。他曾是相声演员,生性幽默诙谐,深得同事喜欢,却较早离团,原因是家中独子,为照顾母亲回湘潭,其孝心可鉴,还有一件事感天动地,则是他照料患重症的团友魏英。魏曾饰演《白毛女》剧中喜儿,温婉俏丽,却命运多舛,夫叛子亡,患病生命垂危,举目无亲,王利闻讯后,亲往长沙医院照顾,不离不弃,病重时24小时陪护。魏弥留之际,心中有爱,亲人般的临终关怀,使她在王利的怀里,欣慰地闭上了眼睛。魏英逝后,团友撰文以悼,悲叹其身世凄苦,同时感念王利之团友深情。</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王利孓然一身,没老伴没孩子,生命融入在艺术和音乐中。他还有一身份很特殊,姐夫曾是云南省委书记,多少商家到他家游说,请他到云南合伙开公司,或让他建办事处,若能出山,将许以重金。我曾陪一做电缆生意朋友带礼品看望他母亲,也是此意。他皆不为所动,甘愿清贫,守得初心,与音乐结伴前行,创出自己的艺术天地,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场演艺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大型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岗》获全国金奖,王利是乐队成员。这样的音乐大奖,他参加许多次了,一次次排练,一场场演出,掌声响起来,他的舞台,似回到了文工团的当年。每逢大型交响乐上演,低音贝司浑厚的和声,使他沉浸其中。说起当年经历,他很自豪,认为恰是样板戏曲目的难度,锻炼出一种艺术与音乐的超然。他身边近年围绕着一批退休的音乐人,这次岳阳的活动,他推荐了几位长沙专业乐手参演,连著名歌手张咉龙也是经他邀约,欣然同意来岳唱一首原创歌曲。</p> <p class="ql-block">岳阳,是他的第二故乡,当上世纪六十年代湘潭与长沙500多名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岳阳钱粮湖农场,当时是坐船来的,风浪之中,打着红旗唱着歌,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城市到农场,他爱上了这洞庭水乡,也喜欢田野中的劳作,却因吹笛子优秀,被选调至文工团,那一次仅有五个人入选,从此王利,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专业之门。在文工团他如鱼得水,很快成为乐队骨干,让其他知青好生羡慕,</p> <p class="ql-block">漫步洞庭南路返回巴陵广场,我又哼唱起《相遇》,歌早已熟悉,此次相聚似更有新的理解,“岁月逝去,你却在,我们的生命角落,久久伫立,久久伫立……”。这个你,是曾经的文工团、难忘的舞台往事和青春年少的你我他。看王利精神矍铄,风华正茂,突忆苏轼词作,“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及孙衍的散文集题,“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艺术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王利人生,果不其然。你相信他已年近八旬吗?有趣的是,他还穿着当年的海魂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