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现象是照见艺术批评困境的一面明镜

楚雁

在短视频平台的艺术领域,一个名为阿敏的评论账号横空出世。这位以"毒舌"著称的博主,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素人到现象级艺术评论者的蜕变。他像一位手持手术刀的医者,精准剖析刘海粟的书法结构失衡,犀利点评史国良绘画的造型缺陷,将艺术评论从温吞的吹捧拉回理性分析的轨道。这种异军突起的文化现象,恰如一束强光,照见了当代艺术批评场域的深层症结。 一、吹捧时代的逆行者<br> 当艺术评论沦为名利场的交际工具,阿敏的锋芒毕露犹如平地惊雷。在某个书画展开幕式上,策展人热情洋溢地称赞参展作品"开宗立派、超越宋元",而参展画家私下却坦言作品是三天赶制的应酬之作。这般荒诞场景,正是当下艺术生态的缩影。权威期刊的评论文章堆砌着"气象万千""直追晋唐"的溢美之词,拍卖图录的专家点评沦为价格注水的帮衬,自媒体平台的"艺术鉴赏"充斥着千篇一律的赞美模板。<br> 阿敏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集体失语的困局。他对范曾人物画线条板滞的批评,对当代书法过度装饰化倾向的剖析,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笼罩在名家光环下的艺术病灶。这种基于专业视角的批评,让观众恍然惊觉:原来被奉为圭臬的名家之作,同样需要经受艺术的审判。<br> 二、理性批评的双刃剑<br> 在杭州某美术馆的研讨会上,阿敏对某当代水墨大家的批评引发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其指出了"新文人画"概念包装下的笔墨贫瘠,反对者则抨击这是对创新的扼杀。这场争论折射出艺术批评的深层困境:当专业批评遭遇大众传播,如何保持学术理性而不沦为流量狂欢?<br>  艺术批评的专业性要求评论者必须具备"庖丁解牛"般的洞察力。就像徐渭评赵孟頫"媚俗",傅山讥董其昌"巧媚",这些载入艺术史的尖锐批评,无不建立在对笔墨语言的深刻理解之上。阿敏对当代书法"师今不师古"现象的批判,正源自其多年临习《张迁碑》《石门颂》的实践经验。这种建立在专业认知基础上的批评,才是推动艺术进步的真知灼见。<br> 三、重构批评的理性维度<br> 北宋米芾《画史》中记载,苏轼观李公麟画作时直言"神采与形似俱失",这般坦诚交流造就了文人画论的黄金时代。当下艺术批评的出路,正在于重建这种专业对话的公共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的"艺评人培养计划",通过系统的艺术史训练和批评写作课程,正在培育新一代理性批评者。<br> 在成都双年展的策展实践中,策展团队首创"批评家对话"环节,邀请创作者与评论者就争议作品展开现场辩论。这种直面批评的勇气,让艺术创作摆脱了自说自话的困境。当更多专业艺评人能够像阿敏那样坚守批评底线,同时又避免陷入偏激的泥潭,艺术的健康发展方能获得真正的推动力。<br>  阿敏现象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他撕开了艺术批评场域的华丽幕布。当我们在短视频评论区为他的犀利点评点赞时,何尝不是在为艺术本应具有的批判精神投票?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而是建立专业、理性、包容的批评生态。唯有如此,艺术才能摆脱名利场的绑架,回归"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本真追求。这或许才是阿敏现象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