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困境中的婚姻围城》,——论物质时代的精神救赎

吉祥九月君(仲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 仲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昵称 吉祥九月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 36535351</span></p> <p class="ql-block">  当银色月光洒落在民政局深夜排队的离婚人群身上,当代婚姻的荒诞寓言便在静默中悄然上演。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连续17年攀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离婚登记预约甚至需要排队月余。这个曾经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文化底色的国度,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情感危机。</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某档案馆里,一份泛黄的1950年离婚调解书令人感慨万千:“因丈夫擅自典当妻子陪嫁银簪,妻诉请离婚未果。”彼时的婚姻破裂竟源于一支银簪的消失,而今日千万豪宅分割案却难激起情感涟漪。物质丰裕的时代,婚姻的载体愈发沉重,精神的纽带却日渐稀薄。正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p> <p class="ql-block">  资本逻辑正悄然重塑婚恋价值体系,某相亲角明码标价的“相亲公式”触目惊心。当婚恋市场异化为资产评估所,“宁在宝马车上哭”的择偶观便成为集体无意识。更令人忧虑的是财富对人格的异化效应:某富豪在法庭上公然宣称“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妻则反唇相讥“你穷得只剩钱”。这种灵魂赤贫者的婚姻悲剧,恰是时代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然而,将问题简单归咎于物质诱惑实属表象。明代戏曲《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纯粹,与当下“相亲56次仍无果”的都市男女形成吊诡对照。深层症结在于:工业化进程撕裂了传统宗族网络,原子化个体在物质洪流中失去情感锚点。当996工作制吞噬家庭时光,当学区房焦虑取代育儿乐趣,婚姻自然沦为精致的利益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有专家提出破解困局需构建“三位一体”的救赎路径。在个体层面,当效法杨绛与钱钟书“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精神默契,培育共同成长的生命联结链;在社会层面,应建立婚姻辅导纳入医保体系、企业设置“家庭关怀假”等制度保障;于文化维度,需推动“七夕”传统创新转化,让“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东方婚恋智慧重焕生机。</p><p class="ql-block"> 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回望,婚姻制度始终是映照时代的明镜。我们理应相信:穿越物质的迷雾,重构精神的家园,终能让围城里的人们重拾“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的诗意栖居。毕竟,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GDP数值的跃升,而在于让每个深夜归家的人,都能看见属于自己的一盏灯火。</p> <p class="ql-block">结语:在风险社会的迷雾中,婚姻制度犹如文明的诺亚方舟。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凝视清代《雍正+二月行乐图》中的家庭生活图景,不应沉湎于怀旧情绪,而需以制度创新激活传统智慧,用技术文明重建情感纽带。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明实验一-在物质丰裕的土地上,重新播种精神的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