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公元前116年,汾水出鼎,汉武帝以此祥瑞之兆,改年号为“元鼎”。</div><div><br></div><div>百年前的汾河旧照。<br></div> 两千多年后,汾水的晋南段再度引发学术界瞩目:丁村遗址(国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化石缺失的一环;陶寺遗址(国三)的发现则可以让我们理直气壮地宣布,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300年前。<div><br>这两处知名度高的考古地分别位于襄汾县的南面和东面,作为旅游景点不温不火,县城内常用二者字首冠名,如丁陶公园、丁陶公寓、丁陶大卖场。</div><div><br>襄汾西南的汾城古建群落,新近有成为网红之势。<br><br>我从侯马汽车东站(大楼已经挪作他用,门口有小巴接客)乘北上临汾的车,但这车不停襄汾汽车站,在丁村路口下车步入襄汾。曾想在“丁村大门”处下车,仔细考虑还是罢了。<br><br>公元前621年8月,重耳的儿子晋襄公去世,葬于襄陵镇南东柴村原上,其地自此称襄陵,1954年襄陵与汾城合并为襄汾县,县治设在史村,建有火车站。</div><div><br>古代襄陵相当出名的人是魏晋时期贾充,他敢在公众面前刺王杀驾,嫉妒心超强的妻子无意导致两个幼子夭亡,两个女儿更是典故多多,令后人津津乐道,这里不提。</div><div><br></div><div>贾充对西晋而言是开国功臣,主持制定《晋律》功不可没。他还有个名声好的忠义老爸——贾逵。<br><br>襄汾县西设立了高铁站,但城里没有公交车。两年前县里还有连接高铁、连接丁村的公交,已经停驶。</div><div><br>襄汾中心原在河东,现迁于河西,襄汾汽车站位于西北角,近乎人去楼空,无人管理也无人候车,只有临汾到这里的201路公交路过时进后院转一圈再出去。<br></div> 次日上午去陶寺,下午去丁村。美篇按历史顺序,先说丁村<div><br></div><div>去丁村惟有打的。司机听说我要去找国保碑,得意地表示,幸好遇到了他,一般人不知道。</div><div><br>车子沿108国道南行,为了让我照“丁村大门”,没有抄小路。<br>进了大门,是半年前开通的双向四车道丁村旅游公路,宽阔平坦,车流稀少。<br></div> 丁村文化距今的年代,宣传口号定为十万年。<br>当时这一带是汾河古湖泊群,围绕着大片原始森林,气候温和湿润,野生动物繁多,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人类繁衍延续到尧舜,又直至今日,始终坚守着根祖之地。<br>看地势两边是山脉,迁移空间本来有限,地厚水肥,目前仍为山西粮食重要产区。既然是理想化的家园,又何必离开?<br> 1953年,建设飞机场在丁村取土时发现石器,1954年在贾兰坡主持下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选定范围广达五十五平方公里,空前绝后。<br>1954年的古人类化石仅发现三枚牙齿(两颗门牙一颗臼齿),属同一位十三岁左右的少年。此外还出土2000多石器,60种同期动物化石,1955年命名为丁村人、丁村文化。<br>1976年面临洪水威胁,进行二次发掘,找到一块两岁幼儿的右顶骨(我觉得上面似乎有诡异的儿童形象)。<br>2012年12月发现一块枕骨化石,命名为石沟人,与山顶洞人同期的早期现代人。<br>2015年发现了石器打造现场、30万年前的用火遗迹。<br><br>研究证明,丁村文化层的时代自三十万年前延续到二万年前。<div><br></div><div>国保碑位于丁村西口南侧的小路上,建亭保护,旁边有书本状的介绍石碑。<br></div> 司机说化石就出自这片山梁,懵懂的我诺诺称是,赶紧拍照。 丁村人的“老家”不仅保留,丁村民宅还是国三,过大年的余韵尚在。<br>我的姥姥家姓丁,多少有亲切感,不过当地住户已经不知其先人来自何方。<br><br>丁村周边左青龙(汾河)右白虎(东边岗坡),南靠岸山,北面平野作为明堂,鸟瞰如金龟戏水(此龟以村子四角的魁星阁、财神阁、文昌阁、玉皇庙为足,以东面的狼虎庙、西边的弥陀院为首尾)。<br>这里因明末丁氏聚集而得名,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36座498间(《中华遗产》2008年文章数据),明代中晚期的木雕、石雕、砖雕精巧。<br>1984年大部分民居收归国有,1985年开设陈列馆。<br> 丁村内据说多为丁字街,过去西门临河不设;东门处于大路下坡、气势受压制,设而不开;南门荒凉很少出入,晚上关闭;故北门为正门。<br><br>现在村东口正对旅游大道,戏台前空地设停车场。<br> 丁村收费三十元,可以看丁村文化馆和丁村民俗馆,如果只进村则免费。 国保碑立于门口 大厅介绍丁村化石的发现过程、丁村文化的命名。正中为裴文中像,他对丁村化石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这位可不是院士,是披头士。 陈列的古人类化石为复制品,后一张图是我在山西博物院拍的,可能也是复制品。 古动物化石应该是真的。 石球。石器时代没有什么动物受得了一击,聪明的先人还给石球安上绳索,甩出去同时缠住动物的腿,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饿肚子。 网传丁村人牙齿在国博,草绳石球在军博。 村内最大的一组院落形同迷宫,现为民俗馆。我对王家大院一类没有兴趣,觉得颜色单调,形制单一,花花草草都没有,看这个微缩版足矣。<br> 洞房花烛夜,久饿抢花馍<br> 部分修复的村围墙 村西口的三义庙,拜了刘关张,我就从这里沿小路步行回襄汾。路窄得几乎无法让汽车会车,距离十里地——如果走旅游大道全程是二十里。 人迹罕至的小路,可以更好地靠近汾水,更加原生态,理解丁村的藏风聚气。<br><br>丁村位于汾河转弯处,三面环水,东高西低,南面山丘遮蔽。古驿道(108国道)的位置更高,因而看不到村落。村庄位于高台上,无忧水患。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闭塞,兵灾匪灾很少波及。<br> “你看那汾河的水,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庄”。汾水以前流量大,丁村建材多为水运而来,曾有诗歌形容“波光拖练白,帆影接天浮”,现在能见到的就是一些垂钓者。 沿途发现两处考古标志点。<br> 铁路倒是离河很近,见到北上襄汾的客车驶过。根据绿皮车近24米的长度,可以判断路基高出河面30米以上。<br> 襄汾的城乡结合部感觉杂乱无序,胡同里发现一处当代官员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