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教育

王振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近些年,杭州的春天,是冬一日,夏一日,让人对季节、自然和时间更加敏感,也更珍惜和感激转瞬即逝的春天。这不是,三月三上巳始,尽管乍暖还寒,烟笼细雨,人们还是纷纷到苏堤、白堤和太子湾去赏花。清明节序,西湖边柳垂金线,桃吐丹霞,间株桃花间株柳,杭州终于进入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其名源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诸多习俗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清明的内涵。从晋文公焚山悼念介子推的忠义传说,从王羲之笔下“曲水流觞”的雅集风流,从杜牧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绵长,上巳寒食与清明,在历史中悄然交织,最终凝成中华民族“哀乐相生”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故人尽向尘中远”,清明前后,杭州城的山间田野,尽可见扫墓祭祖的人们。此景此景,也让我不禁怀念那些,已经与我远去的亲人和朋友。我翻出了一篇到南山公墓扫墓的短文,是十几年前写的,就用这篇短文,寄托我对天人两隔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与哀思吧。就像王菲的新歌《世界赠予我的》唱的那样:“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们都安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与祭祀亲人相联的节日。清明扫墓是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对话,时空的穿梭。白居易有诗咏之:“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每到清明,江南杨柳清风,杏花絮雨,而北方塞外,则还是“清明不见草生芽”的天寒地冻。记得在东北时,清明时节,萧瑟原野上,一个个坟头都压着纸钱,坟前飘荡着燃烧过的纸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的是孝道。清明扫墓祭祖,感怀源头活水,正是孝道的实践。来到杭州30多年了,每次清明都未能回家乡扫墓祭祖,只能借南山公墓祭祀岳父,遥祭远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和姥爷,以及阴阳两隔的亲人们。</p><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前,一直淫雨霏霏,但是清明节那天,却放晴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为了避开扫墓高峰,我们早早便自驾车子去了南山公墓。点香、燃烛、焚纸钱,要一家一家的进行,整个过程大约要2个多小时。我慢慢地走在墓碑间,观察着墓志铭文。墓碑是生与死的分界,我看见一个36岁女孩子的照片,镶嵌在一块墓碑上方,端庄雍容,显然是一个知识女性。墓为兄所立,墓碑上并排是妹、父和母,父母的名字是红色的,显然还健在。我走到碑后,碑上的文字是:“妹,生于1974年3月23日,1999年赴美国亚拉巴马州立大学留学,获统计学硕士、大众传播博士学位。2006年6月因车祸,在美国去世。”文字中还介绍到其父母均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么可惜啊!如果说生命是一种美丽,那么死亡就是美的毁灭。我的心里突然一阵疼,就象有颗钉子猛地锥在了心上。一母同胞,手足之情,让我想起了作家柏杨哀悼其兄妹的诗句:“地下应听泪声唤,重结来生姐弟缘”。看来她的父母和兄弟来看过她了,墓碑上围绕着一圈带淡雅小花的绿叶,水泥墓碑变得多了些温馨,多了些心灵藤萝的牵绊。</p><p class="ql-block"> 在南山公墓的最高处,我看到了这样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首悼亡诗《咏君》:“君似江清月近人,妻若孤雁难安寝。吾看牵牛织女星,尔念相濡以沫情。清风如影松间行,皓月铭心石上映。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生正气驻人间。”《圣经雅歌》中说“相爱与死去一样壮烈。”这是一对什么样的恩爱夫妻啊?一定不是你爱我,我才爱你的交换,而是一往情深的奉献自我。我默默地想着,试图打破时空,触摸这对爱人的情感,感受他们的道德力量和精神感染力,寻找一种在物质包围时代人们太容易缺失的忠诚“精神”。人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是那么渺小、脆弱,但人类的爱,却是那么博大、坚强、永恒。现在的反映婚姻情感生活的电视剧,恨多是“错爱”、“乱爱”、“三角爱”,应该让人们到这里受受教育,人之为人,应该期待感情和婚姻的那份美好。墓地中有很多夫妻合葬墓,还有相当多的是一方已逝,一方仍在,所以碑上的名字一红一黑,阴阳两分,一方虚席以待,一方坚贞相守。面对生与死的相互守望,我心里默念着英国女诗人克莉斯缇娜·罗塞蒂的诗《记着》,当然是大概意思:记着我,当我离去,去到远方那死寂之地。当你再不能牵手留住我,我也不能再欲去还留,记着我,不要悲恸。只需记着我,那将远胜于因怀念而神伤。</p><p class="ql-block"> 有一块墓碑,刻着四言诗形式的《祭子心言》,“前世渊源雁飞来,阖家幸欢二十一载。惊惜雁儿独飞去,来世缘在定亲合。”淡淡的诗语,写痛不言痛,却让人痛到无语。亲人的形躯无法跨越生死的鸿沟,但是他们的情爱如心桥,不因生死两隔而终止。中国传统宗教的死,意味着投胎重生,这太好了,去世意味着新生,这对于活着的人该是多么大的安慰呀!就在我对着《祭子心言》拍照时,有两个扫墓的人走来与我说,下面还有一个女孩的墓,一个非常年轻漂亮的女孩,每年她们都要来看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我按照她们的指点找到了这个小女孩的墓地,墓碑上的照片非常清晰,还穿着学生服,梳着童发,双眸清亮,五官精致,稚气的脸颊带着笑靥。子女最痛爷娘心,这个有着花儿样美好名字的女孩,花蕾般稚嫩就永远离开了人世,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她的父母多么残酷,这必将成为他们生命情感里永远抹不去的痛。小女孩的墓碑背后,也有两行竖写的铭文:无论你走多远,我们都能看到你的笑脸;无论你走多久,我们都能听到你的声音……。哀而不伤、缠绵悱恻,我感觉这两块墓碑上的铭文,就像泰戈尔说的,是时间面颊上的泪珠。这样一个美好的姑娘,孤零零地躺在哪儿,我的心脏钝钝地疼。“平时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不论是眼泪还是悲哀,都不意味着我们是弱者,恰恰相反,这是对我们坚强灵魂的一次考验。死者已矣,生者好好活下去吧,这也是逝者的愿望。“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认命也不是坏事,可以使人把苦难放下,勇敢的面对多舛的命运。在哀伤的时刻,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小说《白菜汤》,农妇死了独子,地主太太去看她,发现农妇虽然眼睛红肿,却不慌不忙的从锅里舀出白菜汤,一口一口的喝下去。地主太太说,你怎么有这么好的胃口,还喝得下。农妇流着泪说,儿子死了,我的心被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了盐。是啊,毕竟活着的人,应该想的还是如何生活下去啊。</p><p class="ql-block"> 在我岳父的墓前,前排斜过去有个墓碑,后面是一首张姓死者的遗作《咏梅》:“生来憎趋炎,任性爱冰霜。已是百花零落尽,汝自独飘香。非是好清高,从不傲群芳。唯因勤劳花常在,不畏世态凉。”这是一个去世的老人,他的逝去,合乎自然规律,并非短寿。人世间,人人都是匆匆行者,出生与死亡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两者相含相续,有生命就有死亡,死亡同时意味着生命,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生死观。老去,像瓜熟蒂落、冬去春来一样平常,是一种自然的运转,生物的元素的分解,应该做到生而无憾,死亦坦然。但是,如果能像这位老人,人虽远去,言留存世,不仅可以让后人追想逝者,也可以启发警示生者,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告别世界的遗言,历来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生命嘱托,一种具有纪念性、经典性、持久性的临终交代。例如,周总理在生命终点郑重的嘱咐“不能忘记老朋友”。赫本离开世界时,把一首写照她一生美丽、优雅、友善、助人的诗,留给他的儿子,在赫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又把这首诗送给了母亲。爱因斯坦临终前,慎重地留下了遗嘱“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死去。” 人是一种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临近死亡时,总难免百感交集,他们留下的遗嘱有着特殊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在南山公墓走了二个多小时,所见墓碑多是写着“生于某某年,卒于某某年”,很少的几块刻着死者的人生经历,至于抒发情感和具有哲理的墓志铭,更是万分之一二,极少极少。死亡,作为人类感受最深的情怀之一,有关思想会滲透到情感和意识的各方面。语言就是思想,就是精神。墓志铭常常是亡者最精炼的人生体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形形色色的墓志铭,折射着万千世态,蕴含着历史文化,饱蘸着人生哲理,诉说着无尽怀念。假如整座墓园,成千上万座墓碑,都镌刻着死者人生心得的印痕,那它必定成为生者的宝贵精神财富。墓园也会成为生命的圣地,人们流连其间,心灵会得到滋润。西方的一些国家,墓园文化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墓志铭所表达的豁达、幽默、哲思,真的让人叫绝。德国著名剧作家费希特去世时墓碑上只有两个字“剧终”,法国钢琴家拉姆斯弥留之际让他的学生在他的墓碑上刻一个金色的休止符,英国前高尔夫球冠军的墓碑上是“唯有这一次入洞,是没有奖杯的。”瑞士建筑家杰克逊的墓碑是一句话“实用面积,十尺有余。”一个黑人工人的墓碑是“收工”,无不浸透了丰富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就此而言,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对死者的祭祀。恰是死亡,才有人们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是一件礼物,它是上苍的恩惠,我们应当充满感恩之情。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清明扫墓就是这样一次生命的教育。人生的最后旅程,不仅对于逝者,而且对逝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它会消解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且提醒我们:逝者安息,生者坚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