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426)《西域考古记》读后感之四

石岩磊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斯坦因的探险活动非常细致,他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就连古人的垃圾堆也当作宝贝般挖掘,结果的确令其收获颇丰,找到许多珍贵的带字木牍、丝织物残片等,而他的一个发现颠覆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烽燧上,斯坦因发掘出一堆碳化的芦苇,他的结论是:“这些成堆码放的芦苇梢捆是用来点燃并传递烽火信号的。”而在我的印象中烽火台是以狼烟预警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赶紧恶搜相关资料,果然大长见识。</p> <p class="ql-block">有好几条信息显示,“狼烟”之说出自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讲:“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意为狼的肠子是直的,因此燃烧狼粪产生的烟也是直的,适合用于烽火台上传递信号。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受“药圣”的影响,坚持点狼粑粑。可我总觉得此说在时间上对不上号,就继续深搜,果然倒出了源头,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明代的沈采首次在《千金记·宵征》里使用了“狼烟四起”一词。</p> <p class="ql-block">然而对狼烟之说首先提出质疑的还是个外国人,美国学者威廉·林赛认为中国古人燃烧狼粪的假设不可靠,因为收集足够多的野生动物粪便供应众多的长城烽燧使用是个相当大的工程,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他的话确实有道理,那到底烽火烧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边关将士为了传递敌情讯息,白天点烟,晚上举火,所用材料为红柳、梭梭树、杂草与干树枝、苇杆等,与斯坦因的发掘相吻合。那“狼烟”一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网上众说纷纭,我觉得靠谱的说法是,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行如闪电,且凶悍残暴,酷似吃人豺狼,所以报信的烽火得名“狼烟”。</p> <p class="ql-block">此说不无道理,许多少数民族与狼密切相关,像匈奴人以狼为图腾,吐蕃也被称作“狼蕃”,而突厥人的一支更是自称为狼后代:他们的祖宗曾救下一只母狼,后来发生了人兽之恋,从而通过杂交繁衍出此种群。这肯定有演绎成份,但他们对狼的崇拜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我还搜到一首名为《狼烟》的唐诗,颇有深意:“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初读以为是赞美边关将士的威武雄姿,可读完之后方知原来他们出城是去抢掠。这似乎同斯坦因之辈的行径如出一辙,他们打着保护弱国文物的名义,却四处掠夺他国的文化瑰宝,不就形同假借战事释放狼烟,而干见不得人的勾当吗?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狼杂种,其骨子里充盈着肮脏。狼烟虽已远,可我们仍需时时提防“狼人”的侵袭。</p><p class="ql-block"> 2025.3.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