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青春闪亮在舞台

知音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知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59385</p><p class="ql-block">插图 AI制作</p>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是一生中最充满青春激情、美好理想的年代。那台青春闪亮、激情四溢的文艺演出,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进入高中,体育尖子大多集中我们班,被编为体育班。无论足球、排球,还是田径,游泳……,只要有比赛或运动会,我们二班总是夺人眼球。然而,文艺比赛我们班也丝毫不逊色。记得学校每年在纪念“五.四”、“一二.九”或重大节日时,学生会都会举办文艺演出。这可是我们班展示自己集体精神的极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高二那年纪念“十二.九”吧,学校搞文艺汇演。我们班策划了一台气势磅礴的抗日歌曲大联唱。大家群策群力,用诗朗诵把近十首抗日歌曲串联起来,每首歌曲都配上舞蹈或造型,全班同学人人上阵。为了这台节目的成功,大家可花了不少劲。高中时班级里的事,都不需要老师操心了,团支部、班委会就是主心骨。每天中午吃完饭,就由文娱委员刘爱珍教唱这些抗日歌曲;几个会跳舞的女生放学后排练舞蹈。其它同学则做道具,找服装。经过精心准备,终于迎来了登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  “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钱龙海、王露儿慷慨激昂的朗诵,拉开了大联唱的序幕。当王丽霞领唱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深情凄婉的歌声响起,由李申华、沈德民、李明玉、顾国海、屠立群等同学组成的群体造型出现在舞台上。他们身穿破烂的衣服,或乞讨、或拉车、或挨打的造型,生动表现出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挣扎的苦难生活,把人们带到了那抗日战争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接着出场的蔚稚屏、钱龙海的一曲“黄河对唱”,把黄河边上两个流离失所的老汉,决心打回老家去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他们头缠白毛巾,身穿老棉袄,手拿烟袋锅,神形兼备,赢得台下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  当由远而近的“我们都是神枪手”的歌声响起,八个女游击队员飒爽英姿,用舞蹈表现了游击队员神出鬼没与敌人斗争的情景。她们是陈雪萍、丁宁、王立文、严隽洁\张惠琴等女同学。</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大刀进行曲”的歌声中,屠立群、万郁华、陈希鸣、胡浩然、蒋国樑等男生高举大刀,杀向舞台。他们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动作,博得了阵阵喝彩声。几位从不上台的男同学也演得像模像样。</p> <p class="ql-block">  “延安颂”、“抗日军政歌”、“毕业歌”……,独唱、合唱、对唱、舞蹈、造型,我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充分表现了这些抗日歌曲的丰富内涵。最后,气势磅礴的“工农兵联合起来”的歌声,把大联唱推向了高潮。只见由蔚稚屏、唐兰娣、蒋国樑扮演的工农兵造型,高举锤子、镰刀,手握钢枪冲向台前,全班的队形也在刹时间变为一个倒三角形,簇拥着工农兵的形象。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全剧终。</p> <p class="ql-block">  台下的校领导和评委满意得频频点头,打出高分。班主任谢介民老师乐得合不拢嘴。要知道,这都是我们全班同学自己策划、排练的呀。当然,这台节目也获得了全校文艺演出的“第一名”。当这张醒目的奖状贴在教室黑板上方,这集体的荣誉却让我们记忆至今。</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十七八岁的学生,如今已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纵然已步履蹒跚、白发苍苍,但回想那年,青春的激情依然荡漾在心中,永远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同学,你们都还记得我们那火热的青春岁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编辑 知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