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精选》||启悟

书林漫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清玄(1953-2019),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主要作品有《温一壶月光下酒》《紫色菩提》《红尘菩提》《平常茶非常道》《清欢玄想》《心有欢喜过生活》等。2019年,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林清玄散文精选》,颇能感受轻松、亲和的作用,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明白和醒悟了许多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关于喝酒。在《温一壶月光下酒》里,作者写道: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瞒您说,我戒酒以前,就经常自斟自饮,没什么好菜,竟能把自己喝醉。没成想,自己已然达到喝酒的上乘境界了。那是什么情形呢?应该是到了最高点,上无可上,又不甘心降低姿态,所以我只能把酒戒了。这可能就是喝酒的一种哲学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关于写作。在《期待父亲的笑》里,作者写道:……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他写道: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他又写父亲的教导: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父亲的教诲,很实在,很形象,对我很有启迪,我完全可以借过来用。我也遇到了上述的问题:写什么?不写什么?这需要做出抉择。写不下去了,遇到瓶颈了,想放弃了时,到哪里去寻找动力?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这可能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到我的写作方向,影响到我的写作信心,也可能影响到我的写作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关于随喜。作者在给无脚之人施舍之后写道: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倘若我们的布施使众生得一丝喜悦温暖之情,这布施不论多少就有了动人的质地,因为众生之喜就是我们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养称为“随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文字打开了我的一个心结,让我面临施与不施两难之时,再也不用纠结了。我想,随喜,归根结底,随的是自己的喜。只要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接下来的选择就顺理成章了。施也好,不施也好,都能心里坦然,了无牵挂。这可能更接近于“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许多领悟,不再多说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