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国学启我裔(之七)

谢宏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近,我的腰和肩颈又出现了炎症,长时间提着毛笔写字变得困难。无奈之下,我只好改用硬笔,将手靠在桌上勉强书写。虽然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但这也算是生活中的无奈之举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启愚蒙成大雅,化腐朽为神奇”,这十个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凭着对国学的热爱与追求,更想让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熏陶我的后人,我只有将这笔“财富”以手写的方式留传给他们,使他们更珍视这笔“财富”,去很好的学习、理解、领会、运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亡羊补牢”故事告诉我们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能够通过书法,让这些古老的寓言故事得以传承,继续启迪着后人,我还是不遗余力地去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篇手稿上记载了一个关于禾苗的故事,“拔苗助长”的寓言通过书法的形式形象地描绘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日积月累]:《弟子规》的智慧启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短短十二个字,却道出了一个人外在形象的整洁与端庄。在古代,冠帽与衣裳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穿戴整齐,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礼貌。纽扣要系紧,袜子与鞋子要穿戴妥当,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一个人的严谨与自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句话则提醒我们,物品摆放要有条理,不可随意乱放,以免导致污秽与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懂得整理与归位的人,往往也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弟子规》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它更侧重于品德与才学的修养。“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德行与才学上,如果不如他人,就应当自我勉励,不断进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或许无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他人,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谦逊与进取的心,不断学习与提升,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话则是对我们心态的一种调整。在物质享受上,如果我们不如他人,不必因此感到悲伤与自卑。因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并非来源于外在的拥有,而是源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一个懂得知足常乐的人,往往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弟子规》的这些节选部分,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指导,也是对我们品德修养与心态调整的深刻启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杨万里《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毕竟西湖六月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风光不与四时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天莲叶无穷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映日荷花别样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碧连天莲四时风月竟西湖六”,这句诗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西湖的美景与四季的变换。作者用笔墨记录下自然的美妙,让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中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是诗圣杜甫的绝句,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黄鹂、白鹭、雪山、船只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作。</b></p> <p class="ql-block">一页钢笔书写的文字,标题是《二十四节气歌》,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概括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与自然界的生息节奏。这首歌谣,如同大自然的低语,引领我们穿越四季的轮回,感受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律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天以它独有的温柔拉开了序幕。春雨绵绵,滋润着大地,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惊蛰时节,春雷初响,惊醒了沉睡中的虫豸,预示着春天的全面到来。清明时节,天空清澈明朗,万物复苏,人们踏青赏花,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谷雨之后,春雨更加充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预示着丰收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天则以它的热情与活力接踵而至。立夏之际,万物繁茂,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小满时节,麦粒渐满,预示着夏天的丰收。芒种之时,稻谷开始抽穗,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抢收抢种。夏至之后,酷暑难耐,炎热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消暑纳凉,享受夏日的悠闲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天带着凉爽与宁静悄然而至。立秋之时,暑去凉来,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处暑之后,暑气渐消,早晚温差增大,露水开始出现。白露时节,露珠晶莹剔透,点缀在绿叶之上,美不胜收。秋分之后,寒气渐重,霜降来临,万物开始凋零,预示着冬天的临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天则以它银装素裹的美景和严寒的气候宣告着它的到来。立冬之际,万物收藏,大地一片寂静。小雪之后,雪花开始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大雪时节,雪花纷飞,银装素裹的世界美不胜收。冬至之后,寒冷加剧,小寒、大寒接踵而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御寒保暖,期待春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描绘自然变化的诗篇,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p><p class="ql-block">月黑见渔灯,</p><p class="ql-block">孤光一点萤,</p><p class="ql-block">微微风簇浪,</p><p class="ql-block">散作满河星”,</p><p class="ql-block">在深沉的夜色中,万籁俱寂,一片漆黑之中,唯有一盏渔灯在江面上闪烁,如同一只孤独的萤火虫,在黑暗中点亮了一抹微弱却坚定的光芒。这便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静谧而神秘的夜景。</p><p class="ql-block">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一幅静谧的夜景图,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渔灯的形象也寓意着希望与坚持,在黑暗中永不放弃,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这首诗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更让人在心灵深处得到了一种慰藉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渔灯与星光的辉映。书法与诗歌的结合,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