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193)</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137)。</p> <p class="ql-block"> 今天,想接着上一篇的话题,继续谈谈我对“中庸之道”的认知。如何循序渐进地修炼自己的茶品和茶德。上一篇谈到孔子的追求和教育方式,虽然是二千多年前的做法,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深思。</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一生追求“恢复周礼”,秉持“中庸之道”。他所处的时代,可是动荡不安的“场面”,他的言行也并不被“各国”君主待见的。即使是这样的困难局面,他也是“锲而不舍”,终身而为之。同时,还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我们作为一个“茶人”,难道不应该去反思吗?</p> <p class="ql-block"> 第一,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实际就是“三观”的实践。很多人写关于古人的文章,总喜欢先给他们“戴帽子”,说他们的著作融合了“释道儒”的精神。如果这个人,既信道(道教)、又信佛,还要信儒(有一些专家把儒教学说也硬是划入ZJ范畴),那这个人怎么活呢?我真的是很无语啊。现在,现实中的更多了,那你怎么选择啊?我个人认为,世界观是唯一的,不能随便选择,更不可以任意更换了。我只知道孔夫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你准备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第二,学习传统文化,要尽可能全面一点,尤其是茶文化,那是高雅文化的结晶,想什么“弯道超车”之类的方法,估计,难度太大,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性的。这,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去理解。</p><p class="ql-block"> 一是,用“中庸”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尤其是对待“古代经典”,不要随便扣帽子,说“哪哪”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那个时候,有这样的理论吗?在孔夫子时期,所谓的那些ZJ都还没有出现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对待“六艺”的态度,也要现实一些。孔子认为,作为君子,需要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才能在重要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你的“风范”。他自己是六艺的高手,他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艺”。我现在,也体会到一些。比如,你有足够的“茶学”知识基础,可惜你一点儿“茶艺”功夫都没有,那也是一个极大的缺憾啊。</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要全面地理解这些要求的统一性和综合性,要注意个人的差异性。别强求,更不要钻死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