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祭拜黄帝,以纪念他的诞辰。后世还修建了黄帝陵、黄帝庙等纪念场所,并在这一天举办纪念活动。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最初是水神祭祀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和平安。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此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巳节已经鲜为人知,但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们来说上巳节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此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亦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的三月三,相传是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彩蛋、抛绣球,谈情说爱,欢度节日。歌节持续两三天,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传情达意,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定情。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畲族的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砾、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p><p class="ql-block">侗族的三月三节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p><p class="ql-block">布依族的三月三杀牲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他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p><p class="ql-block">土家族的三月三是"情人节"。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p><p class="ql-block">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早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p><p class="ql-block">另外,其他如水族、苗族、么佬族、毛南族等也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