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云台山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津渡始成于三国时期,当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称“西津渡”。历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的枢纽,在此发生过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西津渡有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38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有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西津渡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渡口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2025年3月5日,我和先生来到西津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导游全景图。</b></p> 水上舞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背靠山峦的水上舞台,静静镶嵌在西津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恰似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飘逸。水面上各种各样的花灯交相辉映。瞧,那一朵朵菏花灯,宛如刚刚从碧水中绽放而出的仙子,亭亭玉立。还有那栩栩如生的金鱼灯,仿佛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欢快地游弋,尾巴轻轻摆动,带动着周围的水波泛起层层光晕,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水域。</b></p> “周家二小姐”饭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迷人的街景,更在于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我们走进颇有名气的“周家二小姐”餐馆,坐定后,一道道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陆续上桌。鲜嫩多汁的肴肉,入口即化,咸香的味道在舌尖上瞬间绽放;锅盖面更是一绝,筋道的面条配上鲜美的汤汁,再加上几块入味的排骨,每一口都让人陶醉不已。大快朵颐之后,我们带着满足的味蕾,迈向了西津渡古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无疑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全长约 1000 米 的古街,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精心雕琢与建设,方才留下了如今这般宏伟而又精致的规模。在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仿佛在默默地向世人倾诉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b></p> 若帆之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幢静静矗立在西津渡古街的两层小楼,墙壁上的石灰,因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洗礼,已悄然脱落,露出了一块块青色的砖块,带着岁月赋予的独特色泽,默默诉说着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每一块砖,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家的欢声笑语,或许是过往岁月里的风雨沧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房上那精美的木雕窗框,无疑是小楼的一大亮点。经过岁月的打磨,它愈发显得古朴而典雅。那细腻的雕刻工艺,将各种精美的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此刻,在阳光的轻抚下,窗框上的色彩仿佛被唤醒,恰似岁月晕染上的一抹胭脂,艳丽却不失温婉。这抹独特的色彩,为这座原本就充满古韵的古老街区增添了几分妩媚与灵动。每当微风轻轻拂过,窗框似乎也在微微颤动,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轻声吟唱着往昔的歌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楼的门上,一块横匾格外引人注目,上书“若帆之阁”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锋间透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横匾下方,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古渡西津流光溢彩”,下联为“若帆雅阁梅墨飘香”。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妙地将西津渡的特色与小楼的韵味融合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渡西津”点明了此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让人不禁联想到曾经这里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流光溢彩”则生动地描绘出古渡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光芒,那是历史赋予它的璀璨光辉。下联“若帆雅阁”对应着小楼的名字“若帆之阁”,“梅墨飘香”则给人一种高雅、清幽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阁中或许曾有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一篇篇佳作,为这座小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b></p> 朱方印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方印社,2012年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成立,秉持推广篆刻艺术的理念,汇集了中国历代名印及摹刻精品,通过这些展品,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分为古迹观赏区、商业文化古街观光区和传统民宅区三部分,分布着南方三合院、北方四合院、江南骑楼结构、上海里弄胡同等各类中式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错落有致的一幢幢小楼,静静地伫立在街道两旁,宛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翘阁飞檐,像是它们扬起的眉眼,透着曾经的骄傲与辉煌。那斑驳的门窗,木质的纹理中渗透着岁月的沧桑,曾经不知有多少交易在这里达成,又有多少梦想在这里起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漫步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b></p> 德安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安里是一处中西风格兼蓄的建筑群,广东商人卓翼堂所建,具体建造年代暂无确切考证,但从券门的门楼经百年风雨侵蚀仍保留原貌来看,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百年前。21世纪初,经过修旧如旧的整理修复,重现了历史风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既具有浓郁的西方色彩,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精湛的工艺,如清砖清水勾缝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细。院内大门以红砖发券呈弧形,利于流水,上置石额一方,刻有“德安里”三个字,以红砖做边框,相得益彰。</b></p> 瓷器修复工作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个隐匿于西津渡古街一隅的瓷器修复工作室,在这里每一次创作,对于工作室的工匠们来说,都是一场匠心与创意的深度碰撞。修物也是修心。瓷器的破碎,就如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而修复的过程,则是接纳这些不完美,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美的过程。工匠们在与瓷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了耐心、包容和敬畏。他们明白,每一件瓷器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修复都是对这份故事的延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工作室成为了一个宁静的避风港,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手中的工作,感受时间的缓慢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瓷器爱好者,还是寻求内心宁静的过客,都能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拥抱生命的不完美。他们看着那些曾经破碎的瓷器在工匠们的手中逐渐恢复生机,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被一点点治愈。在这里,人们领悟到,不完美并不可怕,反而能成为创造独特之美的契机。工作室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地传递着这样的信念:接受生命的残缺,用匠心和创意去雕琢,便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无尽魅力。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作为历史悠久的渡口,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传世佳作。西津渡最经典的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它描绘了西津渡与瓜洲隔江相望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对家乡钟山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西津渡作为古代重要渡口的历史地位,也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西津渡与文人墨客深厚渊源的见证。</b></p> 喜柿邮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的喜柿邮局,明信片邮寄文创盖章打卡点。木质的柜台散发着淡淡的光泽,柜台上一边站着一个可爱至极的小宝宝,就像从童话世界里走出来的小精灵。他手里紧紧握着一个大大的“吉”字,那鲜艳的颜色与他活泼的气质相得益彰,那双大眼睛闪烁着好奇与纯真的光芒,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柜台的另一边,竖立着一个醒目的绿色邮筒。这邮筒造型复古,带着一种怀旧的韵味,与周围的文创氛围完美融合。邮筒上的标签十分醒目,写着“文字之所以优美,在于它表达了我们最热烈的感情”。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仿佛赋予了邮筒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接收信件的容器,更像是一座连接人与人情感的桥梁。</b></p> 五十三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三坡,早年建有通向云台山坡道,有台阶五十三级。其名字源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拜53位圣贤的故事。据说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后,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升华自己,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在五十三坡,人们每上一级台阶,就仿佛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53级台阶,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初期,五十三坡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三教九流汇聚、摊点遍地的繁华场所,与周边的迎江路、大西路、天主街、二马路等都是当时镇江相当热闹的地方。后来西津渡改造,五十三坡也随之整顿,周边的古玩市场搬到了如今大西路上的银山门古玩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宗教文化角度看,它蕴含着佛教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佛教教义中求道、向善、修行等理念的追求。从历史文化角度讲,五十三坡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西津渡从古代渡口到繁华街市,再到如今历史文化景区的演变历程,承载着镇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从民俗文化方面来说,镇江正月初一“骑驴上金山”的民俗就是从“五十三坡”出发,增添了其民俗文化内涵。</b></p> 听雨茶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古街有一处名为听雨茶坊的静谧之地,宛如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墙上挂着的两块木牌,无疑是茶坊的点睛之笔。一块木牌上写着“轻煮时光,慢煮茶”,字体古朴而飘逸,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人的心境瞬间沉静下来。你可以想想在某个闲适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窗前,桌上的茶壶里,茶叶在沸水中翻滚舒展,散发出阵阵清香。此时,你走进茶坊,只需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时光的流淌,就像慢慢煮茶一样,享受这悠然自得的片刻。每一口茶的滋味,都在与时光交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块木牌上写着“喝茶走神,做个闲人”,语句轻松诙谐,却又道出了一种生活的真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忙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放松自己。而在听雨茶坊,这句木牌上的话仿佛是一种温柔的提醒,鼓励人们放下手中的忙碌,在喝茶的间隙,让思绪随意飘荡,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闲人。当人们坐在茶桌前,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香茗,任由茶香在舌尖散开,思绪随之飘远,在这里,走神不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关照,是在繁忙生活中偷得的半日清闲。</b></p> 都天行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都天行宫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天行宫最初为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而建,安史之乱时,张巡死守睢阳,牵制了叛军兵力,使江淮地区免遭战乱。他战死后被唐肃宗下诏立庙祭祀,后逐渐被神化,江淮一带民众尊其为“都天菩萨”,并建庙塑像奉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都天行宫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青瓦屋顶、砖木结构、雕花门窗,体现了江南地区传统庙宇建筑的典雅与庄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镇江的“都天会”是与都天行宫相关的重要民俗活动,时间约有一个月,期间有都天出巡等活动,仪仗队、跳马等热闹非凡。不过如今“都天会”是否恢复尚不明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仿佛能看到当年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穿梭于这些楼阁之间,品茶论道、吟诗作对,享受着悠闲惬意的时光。西津渡古街,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让人们沉醉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流连忘返。</b></p> 镇江香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北朝时《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所说的米醋即镇江香醋,距今约有1400多年历史。1840年清道光年间,“朱恒顺糟坊”创办,镇江香醋开始规模化生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镇江市及附近金坛、溧水等地的糯米为主料,取水口为中冷泉,水质纯清,清香甘冽。采用“固态分层发酵”工艺,以含有多种微生物的“伏曲”为糖化发酵剂,经48道工序,耗时9月有余酿制而成。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色,色泽清亮,酸味柔和、醋香浓郁、风味纯正、口感绵和、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且久存其质不变,并更加香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香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镇江的历史、民俗等紧密相连,是镇江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相关的酿制技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李公朴故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故居。建筑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积约90平方米。踏入故居的大门,一股古朴而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不大,建筑为砖木结构、三间两厢传统民居、清水青砖墙、传统蝴蝶瓦屋面平房,南北走向,大门朝北,布局小巧,精致美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室内的陈列简单而有序,按照时间脉络展示着李公朴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墙壁上挂满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每一份文献都承载着一段激昂的革命岁月。从他早年投身爱国救亡运动,到积极倡导抗日民主,再到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英勇献身,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他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已写专文介绍李公朴故居,如想详尽了解展馆内容,请点击链接</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z4wjpx"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镇江西津渡李公朴故居</b></a></p> “有事好商量”开放式协商议事平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有事好商量”开放式协商议事平台于2021年6月20日揭牌。“开放”是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协商议题都是向社区居民和街区游客广泛征集而来,根据协商议题可以邀请街区运营者、商户、居民参与协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协商地点设在这敞开的政协文化长廊里,居民、游客随时可以旁听观看协商议事情况。致力于打造成街区和社区的“好帮手”,居民和游客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社情民意的“直通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成立以来,该平台有效推动解决了“江南府邸小区邻里和谐”“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扶助”“老小区化粪池整治”“西津渡街区找店难”等群众身边事、烦心事,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镇江市相关政策的支持,早在2021年11月镇江市政协就印发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标准化工作质效评价实施细则》,2022年12月镇江市委办、市政府办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协商议事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推动当地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墙矗立,曲径通幽。西津渡古时与瓜洲渡相对,素有“吴楚要津”、“长江锁钥”、“漕挽咽喉”之称。这里也曾是古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1700多年前,有两个传奇人物,在紧靠镇江长江渡口旁的一座小山上的亭子里,同时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下了一个“火”字,于是在历史长卷中就有了一场名为“火烧赤壁”的著名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和周瑜。除了这场著名战役外,还有刘裕蒜山破孙思、隋文帝灭陈、宋元大战、多铎雾取镇江等战争也曾在里打响。</b></p> 待渡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待渡亭是西津渡口重要的遗迹之一,历史悠久。西津渡自唐代起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当时这里就是人们迎来送往、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亭内有一块汉白玉石刻,刻有当年古渡盛况。随着江岸北移,待渡亭的位置也有所变化,光绪乙巳年(1905)地图标注古待渡亭曾设在西津渡街与长江路交界处,现在的待渡亭是1999年重建的。待渡亭为半亭建筑,古色古香。亭南的匾额“待渡亭”三字出自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之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乾隆六次下江南,过江都是从西津渡口登陆的。其中一次,乾隆正坐在龙舟上休憩,忽然江上风雨大作,龙舟随风漂流到西津渡口,皇帝一行赶紧登岸到待渡亭休息。大臣们为让皇帝消遣,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据说手下人还暗中在水下布下大网,里面放了很多鱼,让乾隆皇帝收获颇丰,因此待渡亭也被称为“钓鱼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众多文人墨客如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待渡亭候船或登岸,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张祜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温庭筠的“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等,都描绘了待渡亭的景象和氛围。</b></p> 小码头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码头街,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小码头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明清时一直为镇江南北驿道要冲之主要渡口,元代西津渡成为交通命脉,客旅络绎,江浙间海物货由此以达京师,清代江南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银码头的西津渡口更加繁忙,道光以降,长江主航道北移,整条街功能由渡口转变为区域商贸中心并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了商业街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街内留有赵朴初题写“西津渡街”石额,砖砌券门之上嵌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门楣镌刻,此外还有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街面建筑等众多古迹。</b></p> “一眼看千年“考古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边的玻璃罩下,是“一眼看千年”考古坑。坑内挖成五个台阶,分别是历代西津古街的路面。这个考古坑是西津渡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现代路面之下的第一层是清代的石块路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层是明代的青砖路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层唐代夯土路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层宋元时期夯土路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层唐代之前古人在山体上凿出的原始栈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津渡自三国时期的蒜山渡开始,到唐代的金陵渡,再到宋代以后的西津渡,一直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和运输需求,见证了西津渡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演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道路的建设和演变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原始的山体栈道到夯土路面,再到青砖和石块路面,体现了城市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镇江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眼看千年”考古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教育窗口,使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热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下篇请继续跟随我游览西津渡历史文化旅游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