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柔合丰圆,饱满韧健。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型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露侵蚀而依然坚固不坏。嵩岳寺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柔和的抛物线。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反映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历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后世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不同角度的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塔刹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宝珠上部残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饰件已失。</p> <p class="ql-block">▲ 塔刹</p> <p class="ql-block">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15层,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直壁,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型。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下施垂幔,有的两扇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门两边各配一“破子棂窗”,每窗多为4根窗棂。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仅一门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p> <p class="ql-block">▲ 叠涩密檐</p> <p class="ql-block">基台平面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0米。现台基已非原构。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月台之南,以青石和青砖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甬道两侧以石块砌筑。与台基相接处以青石踏跺相连。月台和甬道均为后代补砌。</p> <p class="ql-block">▲ 基台</p>